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成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付麗麗
摘要:“現階段我國依然面臨著多重疾病威脅并存、多種健康影響因素交織的復雜局面,加快技術創新的應用和推廣是公共衛生領域的當務之急。”日前, 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
“現階段我國依然面臨著多重疾病威脅并存、多種健康影響因素交織的復雜局面,加快技術創新的應用和推廣是公共衛生領域的當務之急。”日前, 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組織撰寫的《公共衛生領域的創新研究報告》(簡稱《報告》)發布會上,該基金會副秘書長肖慶文說。這是我國公共衛生領域首份創新研究報告。報告對我國公共衛生領域創新現狀如何,公共衛生體制改革該從何抓,用什么方法創新等問題做出解讀。
我國疾病圖譜顯示兩個新特點
《報告》指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疾病圖譜顯示出兩個新特點。傳染性疾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2017年,我國甲乙丙類傳染病共報告發病703.1萬例,死亡19796人。數量上變化之余,我國傳染性疾病還有新病原體和新發傳染病不斷出現、貧窮地區傳染病依然是造成健康損失的主要威脅、輸入性傳染病防控壓力大、結核病等重點傳染病形勢依然嚴峻等特點。
更重要的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威脅上升,成為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年)》顯示,2012年,確診患者2.6億人,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已經占到我國總死亡的85%,導致的疾病負擔已占總疾病負擔的70%。
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等為代表的一組疾病,此類疾病具有病程長、病因復雜、健康損害和社會危害嚴重等特點。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黨總支書記李志新表示,與慢性病發病及死亡相關的不良行為與環境等危險因素在人群中流行水平高、防控難度大,逐漸成為我國面臨的首要公共衛生問題。與慢性病及其相關危險因素的高流行水平相反,我國慢性病相關的早發現、早診斷與早治療水平較低。有數據顯示,我國40歲以上居民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患病知曉率僅為35%,只有6.5%患者曾經做過肺功能檢查。
《報告》認為,在傳染性疾病和慢性病的雙重負擔下,我國的診療模式已經開始由“以治療為主”向以預防為主和健康管理為核心的“大健康”方向做出轉變。但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有限,難以滿足慢性病防控的需要。創新公共衛生服務模式,提高基層公共衛生服務供給能力任重而道遠。
建成“大健康”體系并非一朝一夕
在公共衛生領域,創新的價值不僅僅在于死亡率的下降和預期壽命的延長,更重要的是提高人們生活的質量。《報告》認為,創新是應對上述新變化的有效手段。
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公共衛生領域創新的政策文件,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但依然存在諸多問題。李志新介紹,具體而言,這些主要表現在技術、服務、推廣和評估四個方面。技術上,公共衛生技術創新不足,資金投入機制不健全,自主創新能力有待加強。課題組調查顯示,59.5%的醫生認為病人更傾向于購買進口創新藥物或技術,國產技術和藥品的競爭力還有待提高。
服務上,我國基層服務能力有待提高,患者接受和依從程度較低,新興服務模式發展面臨制約。根據國家提出的2030年每萬人有5名全科醫生的目標,全國應有約70萬名全科醫生。但截至2017年底,我國注冊執業的全科醫生共有25.3萬人,全科醫生缺口近45萬。
推廣上,創新醫藥推廣力度有限,醫務人員作用尚未有效發揮。課題組調查顯示,59.1%的醫生認為“推廣不足,大眾知曉了解不足”是當前創新醫藥存在的主要不足之一。評估上,衛生技術評估缺乏明確的法律規范,評估方法不完善,合作機制不健全,缺乏統一的評估標準。
此外,不合理創新導致資源浪費,公共衛生費用支出負擔沉重,政府衛生費用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由2001年的15.5%提升到2017年的30.1%,創新成果評估亟待加強。
隨著疾病模式向慢性病的轉化,老齡化的加劇,健康相關危險因素的增加以及公眾健康訴求的不斷擴展,《報告》呼吁建立以“大健康”為中心的公共衛生技術創新體系,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公共衛生技術,推進互聯網、人工智能以及信息技術的應用,加強技術創新制度建設。
“同時,要制定衛生技術評估規章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衛生技術評估機構、使用統一科學的評估方法,完善創新技術及服務模式評價體系,推動創新成果轉化。” 首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與教育學院副院長韓優莉說,通過衛生技術評估,可以對新技術進行篩選,選擇效果好的醫療技術予以推廣;對于成本效果好的技術可以提供財政支持。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科技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