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行路難”須“公平補課”
摘要: □李力言 重啟自行車路權,變自行車“行路難”為行路順、行路安,是一次“公平補課”。日前,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文,要求加強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建設,明確新建干道要
□李力言
重啟自行車路權,變自行車“行路難”為行路順、行路安,是一次“公平補課”。
日前,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文,要求加強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建設,明確新建干道要設置步行道和自行車道,新建小區須配建自行車停車場,嚴禁通過擠占自行車道來拓寬機動車道。對廣大以自行車為重要出行工具的老百姓來說,這無疑是個利好政策。
近年來,隨著汽車大規模進入國人生活,曾經蔚為壯觀的自行車流不僅黯然失色,而且在落寞中越來越舉步維艱。一方面,無路可走、無處停車、騎車驚心、丟車鬧心,成了各個城市騎車出行者的普遍困擾;另一方面,不斷擴張的機動車道、汽車停車場,蠶食了本應屬于行人和自行車的路權。如此具有馬太效應色彩的反差,讓無車一族產生了弱勢心態和相對剝奪感,驅使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購車行列,加劇了城市交通的擁堵。
捍衛自行車路權,既是迫切的民生訴求,也是對城市發展的深切反思。汽車社會的到來,是否意味著開車者就能唯我獨尊,騎車者就要靠邊站?
從國外經驗看,答案是否定的。在許多發達國家,自行車獲得了與汽車平等乃至更為優越的路權。在英國,自行車只占交通量的2%,但城市里都有自行車專用道;在德國,一些城市甚至計劃建設時速可達
從國內變化看,對自行車出行的重視和扶持正在成為城市交通發展的新趨勢。此前,北京、上海、武漢、杭州等地推出了公共自行車免費租賃服務,已經打下了一定基礎。此次三部委從規劃建設層面力挺自行車路權,將為騎車一族提供更多保障。
重新上路的自行車路權,將面臨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新舊城區的自行車道建設如何同步,自行車與公交系統如何對接,騎車者和開車者的利益如何協調,規劃和實施如何對應,都需要在探索實踐中不斷完善相關配套措施。
自行車作為低碳出行方式的重要分擔者,其對城市環境和交通的意義不言而喻。在城市建設已經格局初定的背景下,重啟自行車路權,變自行車“行路難”為行路順、行路安,是一次“公平補課”。對城市管理者來說,其背后蘊藏的“窮人管理學”思維尤為可貴,正如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所言:市長不應只考慮去改善30%有車族的生活,而是要為占人口70%的無車市民做些什么。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