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養生除了保暖還能做點啥
摘要: 冬至過后,氣溫持續走低,即將來臨的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期。把秋衣塞進秋褲里,把秋褲扎進襪子里似乎是對冬天最起碼的尊重。但當我們默默地用家里壓箱底的秋褲、棉褲、羽絨服
冬至過后,氣溫持續走低,即將來臨的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期。把秋衣塞進秋褲里,把秋褲扎進襪子里似乎是對冬天最起碼的尊重。但當我們默默地用家里壓箱底的秋褲、棉褲、羽絨服將自己裹成“胖熊”時,還有一群人“要風度、不要溫度”,穿著薄外套、踩著高跟鞋、露著細腳踝在寒風凜冽的大街上“美麗凍人”。
近日有媒體報道,來自武漢的胡女士就是“美麗凍人”中的一員,卻不料裸露的腳踝在寒風中疼得走不動路,醫院檢查竟是急性痛風發作。胡女士“凍到痛風”是個例還是普遍?冬日里怎樣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才是科學健康的?
痛風確可隨寒起
眾所周知,痛風發作的根本原因是體內尿酸水平的升高,造成尿酸鹽在關節和腎臟部位的沉積,引發關節部位出現嚴重的疼痛、水腫、紅腫和炎癥。
常見的發病原因是飲食或藥物導致嘌呤分解代謝增強,尿酸生成過多,或者遺傳病史影響。寒冷又怎能引發通風呢?
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中醫治未病科副主任張慧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痛風在中醫中屬于“痹證”“歷節”。“痹”即經絡閉阻不通、氣血運行不暢,其病因包括飲食不節和外邪侵襲等內外因素。所謂飲食不節往往指的就是嗜食海鮮辛辣、飲酒過度等;外邪則往往是寒濕,如關節受涼、受風、淋雨等。從中醫上講,這些都會在體內郁久生濕化熱,使濕熱之邪痹阻脈絡而發病。中醫理論解釋了寒冷誘發痛風的特點,現代醫學又給予了科學的解釋——關節受涼使皮膚溫度降低,局部血管發生痙攣,關節組織血液供應量減少,血液循環不良,血中尿酸在局部沉積,導致痛風發生。
記者了解到,冬季是痛風病高發期。原因有三,首先是冬季天冷后人體水分蒸發少,飲水也減少,體內尿酸排出減少,容易在關節處沉積;其次是冷天血液循環減慢,加速尿酸結晶,更易引發痛風;三是天冷使人胃口變好,容易食用高熱量、高蛋白、高果糖食物,這些食物嘌呤含量較高,消化過程中產生大量尿酸,導致痛風發作。
風寒或引發多病
“除了痛風以外,冬季不注意保暖而受風寒還會引發感冒、頸肩腰腿痛、婦科宮寒、痛經、骨關節炎、頭痛、胃脘疼痛等多種疾病。”張慧指出,中醫理論認為寒邪致病有外感與內傷之分,外感風寒常見于易傷陽氣,出現陽氣衰退的寒證,如惡寒、怕冷、鼻塞、流清涕等癥。寒邪內傷臟腑,可出現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尿頻等。
同時,寒邪具有“凝滯、收引”的特點,易使氣血津液凝結、經絡阻滯,腠理、筋脈收縮、攣急,引起頭痛、頸肩腰腿疼痛、關節疼痛、婦科月經不調、痛經等病癥。
張慧認為,冬天追求“美麗凍人”而不注重保暖的行為尤不可取。因衣著單薄導致頭痛感冒、后背拘緊、關節疼痛甚至骨性關節炎的年輕人不在少數,門診幾乎每天都能遇到。
冬季保健需得法
寒冷的冬季應該怎樣保健,除了把自己裹得“暖和”一點還能做些什么?張慧表示,冬季保健要清淡飲食、勤飲水、適寒熱、暢情志、適量運動。
清淡飲食就是少吃膏粱厚味,特別是北方冬季干燥,飲食油膩易發上火;勤飲水,及時補充體內水分;適寒熱,則是要根據氣溫變化增減衣服,過薄、過厚都不健康;暢情志,是要保證舒緩愉悅的心情;冬季應適量運動,不宜過量消耗體力,也不能長期窩在室內不運動。
張慧強調,中醫素有“冬令進補,開春打虎”一說,是指冬季適合服用膏方或通過食療滋補身體,達到防病于未然的目的。但進補切忌盲目,應根據個體體質的不同進補。例如寒性體質食用羊肉湯進補益于身體健康,熱性體質就會起到相反作用。所以,進補必須有專業醫師的指導。(實習記者 于紫月)
責任編輯:yjh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