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謠不傳謠 講文明樹新風 網絡安全
首頁 新聞 社會

一村民收集石器 講述時間的故事

2019-03-21 08:12 來源:駐馬店網 責任編輯:yjh
發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訂閱《駐馬店手機報》,每天1毛錢,無GPRS流量費。

摘要:石磨、石槽、石磙……這些過去老百姓家的生產生活用品你還有印象嗎?

石磨石槽石磙

一村民收集石器講述時間的故事

每件石器都記載著一段歷史

□全媒體首席記者 高琳琳

通訊員李 艷 文/

lihj1903165.jpg

lihj1903163.jpg

本報訊石磨、石槽、石磙……這些過去老百姓家的生產生活用品你還有印象嗎?昨日上午,記者在驛城區蟻蜂鎮鄧莊村段灣的一戶農民家門前見到了這些石器,其中有一個石碾盤竟然可以當床用。

當日上午,記者在這戶姓段的村民家門前看到,大大小小的石器擺在門口,既有可以洗手、喂馬的石槽,也有用來磨面的石磨,同時還有用來搗碎物品的石臼。其中一塊最大的石器是一塊石碾盤,碾盤呈圓餅狀,直徑近2米,幾個人站在上面都不擁擠。

記者了解到,這名村民每發現一件中意的石器,都要想方設法弄到這里,慢慢累積了起來。這些石器大多是老舊的石磨、井臺、石凳等(如圖),很多是過去老百姓的生活用品。

石器很笨重。收集到磨盤、石碾等大石器時,他花錢用卡車裝回。小一點兒的,則自己用電動車運回。也有人想買這些石器,但是都被他拒絕了。因為他收藏石器只是愛好,不想以此掙錢。

中國農村告別與之生活息息相關的石器,是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此前,機械化程度低,農民吃的米面大都要經過石碾石磨加工而成。那些石碾、石磨、石臼,陪伴著一代又一代人度過了缺吃少穿的日子,記錄著人們走過的坎坷歷史足跡。

笨重而古老的石碾,是一代人遙遠的夢。它由一個大石盤和碾磙子組成,推動碾磙子轉動能使谷物去皮,大的有五六噸重。上個世紀60年代,農村通了電,石碾也退出了歷史舞臺。隨著歷史的進步,這些民用石器歷經千百年的沉淀,已被徹底遺棄。

石臼的構成比較簡單,由一中間有一圓形光滑凹槽、厚度大約二尺的圓石和石杵子組成。至今我國南方廣西云南等地還保留了這種石器,加工制作年糕黏餅之類的東西。現在大部分農村街頭巷尾,這種石器再也找不到了。不過,家庭廚房中使用的小蒜臼還是沿用了下來。

雖然這些民用石器早已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它們對人類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些石器的發明和使用,其設計和工藝堪稱經典,它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古老農耕文化的一個縮影。

每件石器都記載著一段歷史,講述著一段故事,更見證了百姓生活的變遷和發展的歷史。看見這些古物,會憶起往昔的生活。

責任編輯:yjh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點贊

  • 高興

  • 羨慕

  • 憤怒

  • 震驚

  • 難過

  • 流淚

  • 無奈

  • 槍稿

  • 標題黨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贺州市| 邯郸市| 尚义县| 县级市| 集贤县| 彩票| 黔西| 杨浦区| 宁明县| 永登县| 新闻| 和田市| 宽城| 都兰县| 玛沁县| 永登县| 醴陵市| 淅川县| 呼玛县| 石河子市| 宁安市| 榆中县| 临邑县| 常熟市| 承德县| 铜梁县| 平定县| 涪陵区| 玉田县| 蓬安县| 云霄县| 新乡市| 吉木萨尔县| 皋兰县| 射阳县| 寿光市| 海南省| 哈密市| 宽甸| 互助| 平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