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額財政收入應向民生傾斜
摘要: □韓 涵 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10月份國民經濟數據顯示,CPI同比上漲4.4%,創下25個月來的新高。與此同時,另一個新公布的數據也非常吸引人的眼球——財政部稱今年1至10月累計全國財政收入70899.82
□韓 涵
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10月份國民經濟數據顯示,CPI同比上漲4.4%,創下25個月來的新高。與此同時,另一個新公布的數據也非常吸引人的眼球——財政部稱今年1至10月累計全國財政收入70899.8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1.5%,超過此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前三季度GDP增速近一倍。
如果在財政高增長的同時,反而更加嚴控行政成本,把錢盡量用之于民,特別是在這個通脹的時代,想盡一切辦法為民生減負,相信沒有人會為這“7萬億”感到不滿。從這個角度看,與4.4%CPI同時公布的“7萬億”財政收入,未嘗不是好消息。它至少說明,在通脹的同時,政府掌握著控制通脹負面影響的充裕彈藥。
所以,接下來的問題是,“7萬億”該如何為民生減負?答案無非是一個加法、一個減法。
所謂加法,就是完善對于民生的補貼政策。對于物價壓力,不能迷信用行政手段控制,而是多行疏導之策,化解物價壓力。試舉一例,菜價居高不下,一方面,政府能否像補貼糧食生產一樣,建立起蔬菜直補制度,對農民種植蔬菜進行補貼,提高農民種菜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蔬菜流通環節成本高昂,能否通過政府埋單的形式,把部分費用降下來,如將城市社區菜場由營利性轉變為公益性,菜場攤位實行低租金或者零租金,對蔬菜運銷的油費開支實行補貼等。
所謂減法,就是推出一系列稅費減免政策還富于民,從而減輕高物價給民眾帶來的重荷。例如,近年來,社會上對于個稅起征點調整的呼聲很高,從2005年至今的幾年間,物價經歷了幾輪上漲,但個稅起征點依然巋然不動,與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遠遠背離,如此不合理的現狀理應改變。再如,全國一年幾千億元的行政收費,無論對于企業還是民眾,都是個極大的負擔。雖然此前經過了多次削減,但總體上行政收費依然項目繁多,金額巨大。如今面對物價高漲,啟動新一輪的行政收費削減計劃,應在情理之中。
其實,無論是加法還是減法,只要政府體恤民生之艱困,慷慨讓利于民,就是值得稱道的好辦法。
就中國目前民眾的福利水平而言,“7萬億”有著太多該花的地方。它背后,應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有消息說,十二五規劃將力促收入分配向民眾傾斜,這無疑令人期待。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