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結的中石化:為何陷入掙錢越多挨罵越多的窘境
摘要: ●十余年來飛速發展的同時問題浮現,陷入“掙錢越多挨罵越多”的窘境 ●國企的社會責任與上市公司的逐利本能,讓中石化陷入兩種角色沖突之中 美國《財富》雜志近期披露了最新世界500強企
●十余年來飛速發展的同時問題浮現,陷入“掙錢越多挨罵越多”的窘境
●國企的社會責任與上市公司的逐利本能,讓中石化陷入兩種角色沖突之中
美國《財富》雜志近期披露了最新世界500強企業榜單,中石化集團以2734億美元的營業收入位居第五,創下中國企業在世界500強的最高座次。但在該條新聞的留言板上,它卻沒有獲得多少掌聲。有網友留言:“這與老百姓有何干?”“依靠壟斷才獲取那么高的利潤,不值得驕傲。”
作為一家具有壟斷色彩的國企,成立28年以來,中石化的規模滾雪球一樣壯大。與此同時,國內成品油價格也節節攀升,近年接連爆發的“天價吊燈”、“天價酒”、“亂發獎金”事件,讓中石化飽受非議。
為什么當它在世界舞臺上風光無限之時,卻在自己的國家遭遇公眾質疑?為什么它每年要上繳近千億元利稅,也換不來公眾輿論的認可?本文梳理中石化的公司成長史,力圖呈現一個真實立體的中石化。
公司形象落差
中石化員工稱收入不高,沒車沒房,但外人不信。公眾心中的中石化形象與員工感受落差巨大。
中石化集團新總部,位于北京朝陽門附近,這里天天人流如織。
每個工作日,80后的小李都坐地鐵來這里上班。石油專業畢業,年紀輕輕就進入中石化工作,他每天出入的這座豪華大樓,在不少人的想象里,就是那個“天價吊燈”的所在地。
總部大樓外,還經常會有不同膚色穿著考究的老外拍照留影。能夠成為中石化的合作伙伴,跟中石化做生意是他們不遠萬里來訪的理由。在他們眼里,這里是亞洲最大、世界第四的煉油商。
小李年齡不大,但不乏基層工作經歷。他遠到大西北找過油,認為每一滴油都來之不易,“真的,我要是在外地看到中石化的加油站,都不自覺地有一種自豪感。”
不過,近兩年來中石化連續遭遇的“天價吊燈”、“天價酒”事件以及油品質量問題讓公司形象受損。再加上國內成品油價格一路上漲,中石化時常成為網民撻伐的對象。
虧損喊補貼、打壓民營企業、油價高、腐化、高薪是常被加在中石化頭上的“罪名”。公眾心中的那個中石化與小李認識的越來越不一樣。
6月中旬,中石化旗下最大的油田———勝利油田成立50周年,在集團總部舉行的先進事跡報告會上,聽到勝利油田伊朗項目部經理李進龍帶病工作,最后在手術臺上客死他鄉的事跡,不少人感動落淚。
小李說,自己剛工作時就在沙漠和戈壁找油,知道石油人的艱辛。“我在新疆搞勘探開發,經常在野外,一出去就是10天半個月,去的都是山丘、沙漠、戈壁灘。有一次路過塔城一個哈薩克鄉,聽到大喇叭放《我為祖國獻石油》,我們車上的人都哭了。”
小李認為,中石化員工的總體收入并不高,也沒有房子分,自己也沒房沒車,但這樣的事情可能大多數人都不了解,不想了解或者不愿意相信。
“其實國有石油公司一直都是在默默奉獻的,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樣輕松又高薪。”小李說,每當看到公司在網上被罵,心里都不是滋味,當自己嘗試去解釋時,卻發現根本沒有人聽得進去。
對此小李認為,中石化只是公眾對諸多社會現象發泄不滿的替罪羊。
28年發展三部曲
1983年,數十家企業合并組成中石化總公司;1998年重組為中石化集團公司;兩年后成立股份公司成功上市。
10多年前,中石化并不像今天這樣吸引公眾眼球,公司的規模也沒有今天這么龐大。那時候國際油價低迷,長期在每桶十幾美元徘徊,石油公司時常面臨虧損。
1998年,國務院正式宣布重組三大石油公司,分別成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石油)、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石化)和中國海油石油總公司(中海油)。中石化把長城以北的煉廠劃給了中石油,中石油把黃河以南的油田劃入中石化,這樣雙方都有了油田和煉廠。各地方的省銷售公司按照區域劃分給兩大集團,自此中石化集團成為一家上下游一體化的大型集團公司。
追溯中石化集團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83年的中石化總公司。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的原油產量首次突破了1億噸,成為全球10個擁有1億噸原油產量的國家。
當時這1億噸原油歸屬3個部門、20個省市自治區分頭管理,各取所需。為了更好的用好這1億噸油,讓其發揮更大的經濟價值,1983年中央決定在原有撫順石化、金陵石化的基礎上進行整合,組建中國石化總公司。并將3個部門(石油部、化工部和紡織部)分管的39家企業統一劃給中石化總公司。
成立中石化總公司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財政收入。當時石油部規劃小組測算,若綜合利用好這1億噸油,國家財政收入可增加115億元,相當于整個財政收入的十分之一。
中石化總公司的首任總經理陳錦華在《國事憶述》中曾總結,中石化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即1983-1998年,成立中石化總公司,實行投入產出承包;第二階段1998-2000年,成立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實現上下游、產供銷、內外貿一體化,實現國際化運營;第三階段2000年至今,成立中石化股份公司,在紐約、倫敦、香港、上海四地上市,做大做強。
高速發展問題浮現
中石化快速發展,成為上下游通吃的巨無霸,與此同時,被爆出的負面新聞也越來越多,遭遇非議和批評。
2000年,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海外上市(次年在國內上交所上市),中石化開始轉變為一家公眾公司,從資本市場募集資金發展壯大,回報股東成為中石化又一項新使命。
上市之后,中石化迎來了快速發展期,規模迅速擴大,最明顯的例子即是自1999年下半年開始,中石化開始通過收購、控股、參股和聯營、特許經營等方式瘋狂收購民營加油站,其銷售網絡也快速遍及20多個省份,加油站數量從1998年的8000座增加到目前的3萬座,中石化真正成為上下游通吃的巨無霸。
也正是在這一快速發展的時期,中石化開始遭遇此前從未有過的非議和批評。
矛盾最集中體現在2008年,國際油價達到了歷史高點,國內成品油的價格也不斷創出新高,突破了6元每升,與此同時中石化煉油出現超過千億元的虧損。國內出現“油荒”,加油站排起了長龍。
一時間,壟斷導致油荒的說法甚囂塵上,民營油商抱怨自己沒有油煉,指責國有石油公司“船大難掉頭”,僅是按計劃生產,并不按照市場需求安排生產計劃,而民營企業卻苦于沒有油源,無米下鍋。
“如果是逼迫國家漲價,中石化就該讓煉廠關門,加油站惜售,造成緊張,但實際的情況是,越是油荒的時候,中石化的煉廠負荷開得越滿,還超負荷,我們還花錢請民營煉油廠幫我們代煉油。”中石化一位管理人士對記者表示,只有國有石油公司和有社會責任的公司才能這樣做。
在福建,中石化與埃克森美孚及沙特阿美有合資煉化項目。據上述人士透露,在2008年“油荒”最嚴重時,合資公司曾召開董事會,會上有外方董事會成員提出,目前煉油虧損嚴重,為保證公司利益,必須要減少煉油負荷,但中石化方面堅持即使虧損也要保供。
此后因國內成品油價格高于其出口價格,“賤賣成品油”之說又再度襲來,緊接著又是“裸油價”說,“天價吊燈”直至今年的“天價酒”以及中石化云南分公司亂發獎金事件,中石化一次次成為輿論攻擊的焦點。
盡管中石化試著在各種場合解釋自己的委屈,并陸續邀請媒體走進企業了解情況,但形勢并未好轉。今年4月份“天價酒”事件時,美國的一家媒體報道稱,當國際石油公司都在關注國際油價時,他們的中國伙伴中石化卻在“研究茅臺酒問題”。
煉油虧損悖論
2008年,國際油價越高,中石化煉油虧損越多,當年獲政府補貼350億元。公眾對此感到不解和不滿。
是什么原因讓中石化遭遇如今的尷尬和不堪?
“其實最糾結的問題就在于油價,如果現在國內油價是4元錢一升肯定不會有人罵中石化。老百姓搞不清楚現在這么高的價格是怎么來的,其實價格是發改委定的,但老百姓就認為原因在于中石化,所以你喝茅臺就有人關注了,并會緊盯著不放。”長期研究能源問題的學者、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對記者表示。
回顧中石化從1983年成立至今的近30年間,國內外的能源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公司成立之初,國內原油總產量1億噸,其中500萬噸拿來出口創匯。到了1993年,我國首度成為石油進口國,對外石油進口依存度從1993年的6%一路攀升,到2009年突破50%的警戒線。
1998年,國際油價每桶15美元左右,當時國內汽油價格不到3元每升,汽車對于不少人而言還是奢侈品。據《中國汽車工業年鑒》數據,1998年全國汽車銷量160萬輛。
十多年過去,93#汽油價格接近8元每升,國際油價頻繁波動如坐過山車,2008年曾達到歷史高點每桶147美元。
與此同時,汽車也進入尋常百姓家中。據汽車工業協會數據,2010年中國全年汽車銷量為1806萬輛,已是全球第一。
此外,國內成品油的定價機制也經歷了數次更替。從最早由政府調控到與國際成品油市場聯動,直至2009年開始實施的“22天+4%”的定價機制。但因國際油價的快速上漲,定價機制顯得十分“不調和”,呈現出只漲不跌的態勢,漲百姓嘆,不漲煉油企業又喊虧。
中石化有7成以上的原油依賴外部供應。只要國際油價上漲,國內成品油價格不漲,其煉油企業利潤就要減少甚至虧損,需要靠其他業務彌補部分虧損。
2008年國際油價沖上巔峰,中石化的年報顯示,全年營業收入達到1.45萬億元,凈利潤296.89億元,同比下滑47.5%,是自2001年以來首次出現凈利倒退。其中煉油虧損達到1020億元,是2007年煉油虧損額的7.5倍。為此,2008年政府補貼中石化350億元。
公眾的邏輯是,它哪有虧啊,煉油虧損了之后,政府不是補貼了嗎?外加中石化時不時再出點“問題”,公眾情緒上對于中石化的不滿與日俱增。
盈利能力遭質疑
中石化稱煉油能力達國際先進水平。分析師認為,與國際石油巨頭相比,中石化賺錢能力還相差很多。
北京一位車主的抱怨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看法,“國內油價天天往上漲,天天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這是一個國有石油公司的作為嗎?他們的人怎么天天就能喝茅臺,錢不都是咱老百姓的嗎?”
“這里面恐怕是成本問題在作怪,此外還有定價機制的公開透明。如果說國際油價很高,需要從國外購買,那么中石化自己仍有三成的自產原油,是不是可以彌補海外進口的高油價,公司的煉油成本是否有政府的監控,在上市公司的利益驅動下,如果缺乏監管,公眾確實可以質疑企業有故意做大成本的嫌疑。”林伯強表示。
關于成本問題,中國石化新聞發言人黃文生對記者表示,目前中石化的煉油技術和管理能力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10年,中石化人工成本占銷售收入是2.1%,僅為BP的一半,而國際石油公司大約在4%左右。
國內一位不愿具名的油品分析師對記者表示,“盡管中石化上百億的利潤與在國內任何一個普通企業相比都算是巨無霸,但與其自身上萬億營業收入相比,它的賺錢能力還相差很多,與一些國際石油巨頭具體相比,更加遜色。這是這么多年來中石化的股價一直上不去的重要原因。”
除了成本,每次國內成品油漲價究竟該漲多少錢,石油公司的利潤該是多少也是公眾關心的焦點問題。
國內大宗商品咨詢機構易貿資訊分析師廖凱舜表示,定價機制的透明,關鍵就是石油公司的煉油成本以及合理的利潤究竟是多少。如果不說清楚老百姓是否應該要支付這樣的成本,就很難解決爭議。
“亦官亦商”的沖突
分析認為,國企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但作為上市公司又要為股東謀取利益最大化,兩種角色很可能會發生沖突甚至錯位。
對于外界一直不解的煉油補貼問題,今年4月,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在“天價酒”事件說明會上主動談起了這個問題。他指出,現在大家所提的補貼,其實并不是補貼,而是因為油價不到位,政府給予中石化的一種退稅返還。他表示,按照目前的政策,國家并不給中石化投入一分錢,公司的后續發展必須要完全靠自己從市場上掙出來。
中石化的一位管理人士對記者表示,其實這些錢并不是補貼中石化了,而是通過中石化補貼給了開車族和用油的人,“政府不可能給每個來加油的人發點錢,那樣的話,農民還不干了呢?”
對于這樣的解釋,公眾仍有很多不解,作為國有的企業,掌控著大多數的石油以及市場資源,為什么就不能為全民股東提供質優價廉的服務?
一位相關主管工作的領導曾這樣解釋,實質上中石油、中石化的首要任務不是賺錢,而是要保國內的油氣供應。中國的石油資源很少,要保障國內油氣供應,就需要有后備資源供應,而原油漲價后,高利潤,隨之而來的就是高投入,后備資源的價格也是跟著國際原油價格一起漲。所以讓石油公司掙錢還有一個政策含義,通過價格控制讓它們有相當的利潤,但是購買資源讓它們自己付錢。
有學者認為,中石化的“糾結”體現出的矛盾恰恰是同樣是國有企業同時又是上市公司,這二者角色和定位的沖突。一方面,作為上市公司,中石化希望利潤最大化,國內油價要上調,但作為國有企業又要承擔社會責任,國內油價又不能隨意上調。
劍橋大學嘉丁管理學院教授彼得·諾蘭曾提出一種“半公司困境”的理論。他認為,一方面這些壟斷企業的母公司是國有壟斷企業,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它又作為上市公司扮演著企業的角色,承擔著為股東謀取利益最大化的責任。這種亦官亦商的身份決定了這些壟斷企業既有政府的角色,也有企業的角色。在特定的外部條件下,這兩種角色很可能會發生沖突甚至錯位。
例如,一方面因為要體現社會責任,可能會在煉油虧損的情況下,保證油品的供應。但另一方面可能為了獲得國際投資者的青睞,維持股價,往往迫使政府保持甚至加強自己的壟斷地位以獲取壟斷利潤,消除競爭,這對于消費者而言又是不利的。
是不滿情緒發泄口?
有學者稱,公眾對中石化的不滿,夾雜著對社會財富分配不均、貧富差距加大的不滿,國企只是這些不滿情緒集中爆發的窗口。
對于中石化兩種角色的沖突,也有評論人士指出,這樣的公司根本就不該上市。
中石化新聞發言人黃文生則認為,上市是中石化轉變機制,引入外部監督、同時募集資金、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的歷史選擇。
上市10年來,中石化總資產及銷售收入的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10.6%和16.8%,累計向投資者分紅1024億元。中石化累計向國家上繳稅費達7402.45億元。
對于目前中石化面臨的“糾結”及公眾的抨擊,國內一位不愿具名的學者表示,“其實現在公眾對于中石化及其他國企的不滿,很多時候夾雜的是對社會財富分配不均、貧富差距加大的不滿,國企只是這些不滿情緒集中爆發的窗口。”
對于今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天價酒”事件,知名網友、廣州媒體人周筱
責任編輯:lidong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