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事故接連不斷敲警鐘
摘要: 新華網北京7月12日電 題:中海油事故接連不斷敲警鐘 新華社記者王宇 李延霞 據權威部門消息,12日1時30分中海油綏中36-1油田中心平臺中控發生故障,全油田生產關斷,流程泄壓火炬頭
新華網北京7月12日電 題:中海油事故接連不斷敲警鐘
新華社記者王宇 李延霞
據權威部門消息,12日1時30分中海油綏中36-1油田中心平臺中控發生故障,全油田生產關斷,流程泄壓火炬頭排出的氣體瞬時帶出的原油落海。
在渤海海域溢油事故尚未平息之時,中海油又接連發生惠州煉油廠起火、綏中油田事故。事故“接二連三”,教訓“前赴后繼”,其背后的原因不得不引人深思。
渤海溢油事故之后,中海油管理層接受新華社專訪時曾坦言,將把事故本身視為寶貴教訓,引以為戒,并對事故背后可能暴露出的工程激進問題予以徹底排查。
管理層對工程激進的擔憂,與近年來中海油快速擴張分不開。過去幾年來,中海油在海上油氣田的勘探、生產和并購等領域進展迅速。目前,中海油已實現油氣產量超過5000萬噸油當量的目標。根據中海油的規劃,下一步,中海油將從目前主力開發300米以內的淺海向深海開發挺進。在未來5年內,中海油還將投入3500多億元用于中國海域的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其中200多億元將用于深水大型裝備建設。
一系列油田的快速建設和投產,為國家能源安全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但與此同時,企業在工程推進過程中,是否在技術標準、環境治理等方面做足了保障和準備,卻不得而知。就在去年此時中海油發布的半年報中,中海油宣布了其凈利潤增長109%的驕人業績,但同時其油桶作業費比2009年下降了15%。在產量擴張與成本壓縮二者間一增一減的背后,企業是否有透支安全與環境之嫌?在事故接二連三發生之后,這成為公眾的疑問。
中海油事故為我國其他急速擴張的企業敲響了警鐘。在增長的同時,是否能做到資源、回報與風險三者的平衡?在關注產量與增長的同時,是否能更加關注安全、環境與公眾利益?這是企業在趕超階段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企業必須盡到的社會責任。
責任編輯:lidong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