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服務收費,百姓咋看? 銀行也應想想百姓的"不爽"
摘要: 金融機構人民幣個人賬戶的11類34項服務收費自7月起將被取消——徐駿 繪 3月14日,銀監會、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改委聯合下發《關于銀行業金融機構免除部分服務收費的通知》,要求自今年7月1日起免
金融機構人民幣個人賬戶的11類34項服務收費自7月起將被取消——
徐駿 繪
3月14日,銀監會、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改委聯合下發《關于銀行業金融機構免除部分服務收費的通知》,要求自今年7月1日起免除人民幣個人賬戶的11類34項服務收費。
許多人發現,這34個項目中,逾半項目原本在銀行就已經“免單”,比如開戶銷戶費、修改密碼手續費等,而對公眾廣泛關注的小額賬戶收費、跨行轉賬收費過高等項目卻并未涉及。
老百姓對銀行服務收費怎么看?一些收費項目是否有其合理性?該怎樣進一步規范銀行服務收費?
銀行服務收費應該公正透明
“銀行吸儲后,左手放貸掙息差,右手收賬戶管理費,這樣收費讓人費解。”在北京市朝陽區紅廟路口工行網點,正在排隊辦業務的李先生提起銀行服務收費,不大滿意。
在北京一家國企工作的王先生則認為,國有銀行經過改制后,要講成本收益,適當收費百姓可以理解。“銀行畢竟不是公益機構,服務費當收則收,關鍵是收得合不合理。很多費用的發生,客戶自己都不知道。此外一些費用也高得離譜,比如銀行系統都是全國聯網的,可個人異地系統內取款,最高要收100元,依據是什么?取20元和20萬元的成本差在哪兒?”
“盡管大家對銀行收費質疑很多,但似乎沒有很好的投訴渠道。銀行收費是不是暴利?大銀行有沒有串謀定價?老百姓沒地方查,也沒辦法取證投訴。”王先生說,他在某銀行辦的銀行卡,每個月通知賬單的短信還收費,“這算不算巧立名目?我能找誰解決呢?”
對于此次監管部門出臺的規范措施,外企白領關女士說:“取消收費的同城存取款轉賬、改密碼、查詢、工本費和代發工資等,都是百姓平時接觸比較多的金融服務項目,34項的覆蓋面還是挺大的。”
有人質疑:管理部門禁止許多本來就免單的服務收費,是不是在“做秀”?業內人士解釋說,這些服務項目是否可以收費,以前沒有明確規定,但部分銀行曾對這些服務項目收費。此次明文叫停,是防止今后有銀行重新開始收費。
收費項目增加有一定合理性
日前,武漢大學法學教授孟勤國在調研中發現:2003年至今,銀行收費項目從300多種猛增至3000種,7年時間增10倍,這一數據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
據銀行業協會非正式統計,商業銀行對個人客戶的收費項目合計約200余項,其中包括對個人客戶的本外幣、銀行卡、服務渠道、理財等各類收費項目。中國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銀行收費項目達到3000種的說法可能夸大了銀行收費項目的數量。他指出,當前銀行服務同質性較高,各行收費項目名稱和標準雖然有所差異,但實質為同類收費。“不排除該數字是將各家商業銀行服務收費項目數進行簡單算術加總后得到的。”
“業務增加了,收費項目肯定會增加。”這位負責人舉例說,商業銀行利用飛速發展的網絡信息技術,投入大量資金發展電子銀行服務,通過自助銀行、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等向客戶提供24小時的服務,極大地方便了客戶,相應也就新增了一整套針對電子銀行的服務成本;再如,隨著國內客戶境外活動及經濟交往的日趨頻繁,商業銀行新推出了歐元、澳元等幣種的信用卡,也相應要出臺配套貨幣的收費項目和費率;隨著國內居民出國留學需求的增多,銀行推出了各類出國留學金融服務等,這些都會帶來服務收費項目的增加。
“銀行收費項目增多,一定程度上是近年來銀行業務創新加速使然,簡單地加以批評,有失公允。”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說,“當然,有一些項目是原來不收費的,看人家外資銀行收,也跟著開始收,造成收費項目越來越多。”
公眾指摘銀行服務收費暴利,銀行又是怎樣測算出收費標準的呢?
“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的確定主要依據自身成本測算,同時適當參考同業。”北京銀行有關人士告訴記者。中行方面表示,目前商業銀行服務收費項目包括政府指導價和市場調節價兩大類。對于執行政府指導價的項目,銀行嚴格執行監管規定的標準;對于執行市場調節價的項目,銀行則要綜合考慮業務成本、同業價格、本行業務策略和市場競爭策略、客戶承受能力等因素。
提高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已成為國內銀行戰略轉型的重要目標。即使服務手續費業內較低的北京銀行,去年前三季仍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7.5億元,同比增長52.79%。中間業務收入的快速增長使北京銀行未來的利潤來源更加豐富、合理。
數據顯示,在發達國家,中間業務收入平均已占銀行收入的50%以上,而在國內僅為20%。“這意味著,新業務還會源源涌現,服務收費的項目仍將不斷增加。”郭田勇說。
防“亂收”須完善機制加強監管
取消34項服務收費,強調了銀行在基礎金融服務方面的責任,也表明相關機構對于清理銀行違規收費的態度。但進一步規范銀行服務收費,還需使出“連環拳”。
比如,對于公眾強烈不滿的“不知情”問題,雖然多家銀行表示,一般通過網點公告、網站公告、電子屏幕、宣傳單頁、產品協議等形式告知客戶收費標準和要求,但現實是許多客戶并不上網,記者瀏覽了多家銀行的網站,也未發現明顯的服務收費告知欄目。記者在北京市朝陽區多家銀行網點采訪發現,除工商銀行在電子屏幕上用較大字號滾動顯示主要收費項目的明細外,其余銀行網點的收費提示并不明顯——均無文字材料發放;電子屏幕字號小且滾動快,很難看清。記者向某銀行大堂經理索要文字材料,他說全行只有一份,已經貼在柱子上了——那僅是兩張16開的白紙,上面盡是蠅頭小字。顯然,離監管部門“確保客戶知情權”的要求,還有很大距離。
郭田勇透露,正在討論中的《商業銀行收費管理辦法》或將商業銀行的收費項目由現行的“無禁止即可為”改為“無審批不可為”,即由“報備制”改為“審批制”,保證公眾享受基礎金融服務的權益,防止銀行服務收費巧立名目。同時郭田勇強調,“審批制”應限于公共服務性質的基礎性收費項目,對競爭性的、高端的服務,還要銀行自主定價。金融創新對時效要求非常強,“如果在審批環節耽誤時間,不利于保護銀行創新的積極性。”郭田勇說。
“如果消費者對銀行收費標準存疑,應該向國外那樣,有專門機構接受投訴、負責調查取證。前不久VISA的手續費被美聯儲勒令降價50%,就是最好的例子。”郭田勇認為,必須建立一個能讓監管部門、銀行、客戶之間協商的渠道,為銀行的自主定價提供糾錯和補充機制,維護客戶權益。
銀行收費標準難以“服眾”,說到底是缺乏市場定價的機制。“理論上講,銀行的服務成本是逐漸攤薄的,收費不該‘步步高’。因為金融市場競爭不充分,往往‘大銀行說了算,小銀行跟著轉’。事實上,目前的許多收費項目都有降價的空間。讓銀行真正以客戶為上帝,用最優的性價比贏得市場,從根本上說,還得不斷建立健全市場競爭機制。”
“我相信,取消34項收費只是個開始,更系統完善的新措施最快年內就出臺。”郭田勇說。(記者 曲哲涵)
也應想想百姓的“不爽”
百姓不必一聽收費就本能地跺腳、習慣性地埋怨,銀行方面更要多盡社會責任,多做溝通解釋,多提高服務質量,不能簡單地“一收了之”
銀行服務收費是個老話題,這幾年被聚焦了好幾次。體會老百姓的各種“不爽”,有這么幾層意思也值得銀行業細細思量:
“翻舊賬”的遺憾——不少百姓都提及,當年國家拿出幾千億元替銀行剝離不良資產,使他們脫胎換骨。如今幾大銀行羽翼漸豐,相繼步入世界巨頭之列,可無論怎么發展,他們的成長離不開當年“全民扶持”,理應盡更多社會責任。
“不平等”的無奈——現在雖然銀行眾多,彼此間競爭激烈,但對百姓來說,去網點辦業務方便的可能也就那幾家大銀行,再加上單位的工資折、孩子的學費折,開在哪兒自己都說了不算,就算每次都排隊一兩個小時也別無選擇。在這種情況下談及銀行服務收費,普通客戶心里多少有點不舒服。
“不知情”的不滿——這些年銀行服務收費項目不斷增加,有些明確告知客戶,還有些是“先斬后奏”。此外,這些費用標準定得合不合理?依據何在?有糾紛找誰?也沒個說法。
對于銀行服務收費問題,我們需要靜下心來,客觀看待。長期以來,國內銀行業經營比較粗放,服務品種也比較單一,相應形成了免費服務的局面。但隨著金融改革的推進,銀行商業化程度大大加深,今天的商業銀行已成為經營貨幣的企業。既然是企業,就要講成本和收益,銀行在向客戶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支付了一定的人力、物力成本,因此,通過適當的收費來補償成本、獲取收益,符合市場經濟等價交換的原則和商業銀行的企業屬性。看來,一些客戶應當轉變觀念,認識到銀行服務收費的必要性,不能一聽收費就本能地跺腳、習慣性地埋怨。
但另一方面,銀行方面更要多盡社會責任,少一點“錙銖必較”,多想想“美譽度”,多算算“口碑賬”;應當放下身段,貼近公眾,加強溝通和解釋,不該收的不要偷偷摸摸地收,該收的也用不著遮遮掩掩;還應當不斷提高服務質量,讓人覺得物有所值。簡單地“一收了之”往往會損害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也不利于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實現業務結構調整和轉型。從這個意義上講,百姓的“不爽”給銀行完善服務收費提供了明晰的努力方向。
東方文化講求和諧共生,金融生態亦如是。希望我們的銀行業能破解前進中的這些難題,不斷滿足需求開拓市場,13億人的、生生不息的大市場!(寒 小)
責任編輯:lidong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