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癌癥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男性肺癌發病居榜首
摘要: 北京市居民主要惡性腫瘤的發病變化趨勢 數字健康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如不進行干預,2005年至2015年期間將有8400萬人死于癌癥。腫瘤的特點是其細胞數量的增加超過宿主生長、修復和增殖的需要。惡
2009年北京市前十位惡性腫瘤發病順位 北京市居民主要惡性腫瘤的發病變化趨勢 數字健康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如不進行干預,2005年至2015年期間將有8400萬人死于癌癥。腫瘤的特點是其細胞數量的增加超過宿主生長、修復和增殖的需要。惡性腫瘤與心腦血管病及意外事故一起構成了當今世界的三大死亡原因。據WHO統計,全球每年新發癌癥病例高達900萬人以上,死亡約500萬人,并呈逐年增高趨勢。因此,攻克癌癥病因、找到解決方法成為人類的首要任務。 警鐘為誰而鳴 北京作為國際大城市,在城市化進程中引起的環境變化,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以及隨著經濟水平提升帶來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轉變,造成了城市居民的健康狀況和疾病譜隨之改變。其癌癥發病率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在我國大城市發展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在1999年至2009年的十年之間,對北京市的腫瘤發生情況進行了持續的監測研究。研究結論顯示,惡性腫瘤自2007年開始連續4年位居北京市居民死因首位。以2009年為例,北京市戶籍人口共報告惡性腫瘤新發病例36765例,發病率為297.04/10萬。其中,男性新發病例18902例,發病率為303.08/10萬,女性新發病例17863例,發病率為290.91/10萬。惡性腫瘤新發病例男女比例為106∶100。 近十年來,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一直位于北京市居民惡性腫瘤發病前三位。從不同性別角度來看,近年來北京市男性前三位惡性腫瘤為肺癌、結直腸癌和肝癌,女性前三位惡性腫瘤為乳腺癌、肺癌和結直腸癌。 男性肺癌發病一直高居榜首,在2008年發病率第一次突破70/10萬大關,遙遙領先于其他器官的惡性腫瘤。男性肝癌發病率上升較為平緩,但結直腸癌發病率上升的速度仍值得注意,其發病率在2007年超過肝癌,成為北京市男性第二位高發的惡性腫瘤。 多年來,乳腺癌一直是北京市女性第一位高發的惡性腫瘤,且發病率上升之迅速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此外,女性肺癌、結直腸癌也在近十年中有較為明顯的上升趨勢。 癌癥發生因素與什么最相關 導致腫瘤發生的原因有很多,如生活中情緒壓力,不良的飲食習慣等等。研究資料表明,約有1/3的男性惡性腫瘤和60%的女性腫瘤的發生與營養因素密切相關,并證實大量食用蔬菜和水果的人群,癌癥發病率較攝入量低的人群大約低50%,大量食用蔬菜和水果可以預防多種癌癥,明顯降低癌癥發生的危險性,對胃癌、結直腸癌、肺癌、口腔癌和喉癌等的證據最為充分,對乳腺癌、食管癌、肝癌、膀胱癌和前列腺癌的證據也比較充分。 1991年,英國腫瘤流行病學家R·DOLL就提出合理膳食可使胃、結腸癌的死亡率降低90%,使口腔癌、食管癌、咽癌、胰腺癌、膽囊癌、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的死亡率降低20%,并可使癌癥總死亡率下降10%。大量攝入蔬菜水果的人群,癌癥發病率大約低50%。 如何實現早發現早預防 腫瘤作為一種疾病,自有它發生和發展的過程,早期發現不是沒有可能,關鍵在于人們對于它的認識程度如何。 WHO專家提出的惡性腫瘤的“十個”早期征兆:(1)身體任何部位,如乳腺、皮膚、唇舌或其他部位有可觸及的硬結或不消的腫塊; (2)疣或黑痣有顏色加深、迅速增大、瘙癢脫發、潰爛或出血等改變; (3)持續性消化不良;(4)吞咽粗硬物有哽噎感,胸骨后不適,灼痛或食道有異物感;(5)耳鳴、重聽、鼻塞、頭痛、咽部分泌物帶血,頸部腫塊;(6)持續性聲啞,干咳或痰中帶血;(7)原因不明的大便帶血,無痛性血尿、外耳道出血;(8)月經不正常,大出血,月經期外或絕經后不規則陰道出血;(9)久治不愈潰瘍;(10)原因不明的體重減輕或低熱。 總的來說,在不明原因的不適持續較長時間后,就應該及時去醫院進行檢查。必須指出,出現以上癥狀不一定是惡性腫瘤,但應及早就醫。 誰是重點的防癌人群 來自深圳的數據顯示,肝癌平均發病年齡52.4歲、胃癌58.2歲、結腸癌58.2歲、食管癌是59.3歲……癌癥多在50歲后高發。 人過50歲就進入了多事之秋。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家外又是中堅力量,壓力大應酬多,身心極易疲勞。50歲后不論男女,身體都會出現一個更年期狀態,這個時候體內激素水平開始下降,內分泌系統發生改變,人體的免疫功能逐漸降低。也就是說,原本能被免疫系統控制的癌基因或是突變的細胞,隨著年老體衰,免疫細胞對其清除力下降,進而誘發其癌變。 有的癌癥可能早在多年前就潛伏下來,比如誘發宮頸癌的HPV病毒,從宮頸糜爛到最后癌變可能要經歷10多年,一般多在40—50歲以后才發病。因此,防癌至少要提早20年,也就說35歲以上應每年到專科醫院進行1次防癌體檢,尤其是有腫瘤家族史的人,專家建議每年做1—2次預防體檢為宜。 WHO提出:40%的癌癥是可以預防的;40%的癌癥是可以治愈的;20%的癌癥是可以長期帶瘤生存的。目前在政府層面,正下力量進行科普宣傳,并通過政策引導人們重視疾病的發生。北京市政府近年來就積極組織“婦女兩癌、肺癌和結直腸癌”高危人群篩查項目,遠離惡性腫瘤成為“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進十年行動規劃”的目標。對于個人,專家呼吁應做到保護環境、遠離煙草、健康飲食、適量運動,保持健康愉悅的心境。 生物疫苗抗癌將成趨勢 宮頸癌是全球第二大婦女常見惡性腫瘤,每年有20萬人因此死亡,占全球因此死亡人數的80%。我國衛生部門的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新增宮頸癌病例超過13萬人,死亡人數約為3萬人。 目前已經確認,幾乎所有的子宮頸癌都是由HPV(人乳頭瘤病毒)引起的,其中70%以上又是由HPV16和HPV18兩型病毒引起的。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曾做過全國7個地區19家醫院1244名子宮頸癌和宮頸高度病變患者的多中心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婦女中84%的子宮頸鱗癌也是由HPV16和18型引起的。 全球通過疫苗的方法來抗擊癌癥的相關研究已經有10—20年的歷史。目前,世界上唯一通過研發并獲得了美國FDA批準的、對癌癥具有抑制作用的疫苗,就是針對預防HPV16和18的宮頸癌疫苗,它可降低70%宮頸癌的發病率。由于HPV疫苗只能預防HPV感染,不能治療,所以,只有在感染風險到來前進行接種才能獲得最好的保護。疫苗需在6個月內完成3次注射,方能起到預防疾病發生的作用跟蹤數據顯示,從2006年至今,疫苗提供的免疫保護并無減弱跡象。如今,疫苗已在歐盟、亞洲、澳大利亞、中國香港和臺灣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獲批上市有消息表明,中國政府也正在為HPV疫苗在本土落地而努力。在世界范圍內,以疫苗來預防癌癥發生的技術研發已逐漸延伸到更多的腫瘤中,如前列腺癌、黑色素瘤、腎癌等腫瘤的治療中。經權威統計,以前列腺癌為例,進行“瘤苗”治療的前列腺患者比普通患者總生存期最多可延長1年多。 未來,隨著世界范圍對生物治療,特別是對抗癌疫苗的研發逐漸深入,通過挖掘個體自身的“潛能力”,甚至通過改變基因來治療癌癥的夢想將成為治療和阻止腫瘤發生的最佳手段。 相信這一天已不再遙遠!(撰稿 王寧 記者 吳紅月)
責任編輯:lidong
(原標題:科技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