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背景下的文化新聞創新方略
摘要: □ 韓祖和 始于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使世界經濟陷入了自上世紀經濟大蕭條時期以來最困難的境地,我國經濟發展也不例外,目前面臨著多方面的困難和嚴峻挑戰。但國際金融危機對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卻是一大機
□ 韓祖和
始于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使世界經濟陷入了自上世紀經濟大蕭條時期以來最困難的境地,我國經濟發展也不例外,目前面臨著多方面的困難和嚴峻挑戰。但國際金融危機對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卻是一大機遇,國際經驗帶來啟示,經濟蕭條時期往往也是文化特別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機遇期。在這個階段,經濟會出現低增長和高失業,但出于提升競爭能力和獲得精神慰藉、滿足文化信息需求的需要,文化產業可能就是一個大發展的時期。
面對新時期我國文化建設大發展大繁榮的新要求和金融危機給文化產業發展帶來的機遇,文化新聞報道也必須要有一個努力創新和不斷提升水平的要求,也是文化新聞報道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的一個良好機遇。
一、文化新聞要大力宣傳加快文化建設、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機遇
基于文化的特殊屬性,國際金融危機對文化來講,宏觀上是“危”中有機,微觀上對部分行業是“機”大于“危”。在物質消費疲軟的時候,文化產品反而會成為消費熱點;在經濟增長放緩的時候,文化產業反而可能成為新的增長點。對此,文化新聞要大力宣傳加快文化建設、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諸多機遇。一是國家采取“擴內需、保增長”的政策措施,加大對文化的投入,都為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了機遇。二是世界金融危機必然帶來優勝劣汰,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培育文化市場主體提供了機遇。三是文化消費的拓展、文化生產業態的創新,為調整文化產業結構提供了機遇。四是金融危機大大降低了科學技術引進的成本,為我國引進科技、促進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提供了契機。五是金融危機使世界對中國發展模式和中國文化的關注升溫,為中國“走出去”提供了機遇。
二、文化新聞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體現以人為本,推進和諧文化建設
1.大力宣傳文化建設在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中的重要地位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文化藝術事業發展,目前全國上下正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而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文化對人的全面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滲透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新聞報道要突出“人”,要體現為了“人”、服務“人”、滿足“人”;要通過文化新聞報道,進一步加深對文化建設在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中重要地位的認識,更加自覺地貫徹科學發展觀,推動人們追求新的生活,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2.大力宣傳和諧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實現社會和諧,既需要雄厚的物質基礎、可靠的政治保證,也需要良好的文化條件。和諧文化,以崇尚和諧、追求和諧為價值取向,融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范、社會風尚為一體,反映著人們對和諧社會的總體認識、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諧文化既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動力。促進科學發展需要建設和諧文化,促進人的身心和諧以及人際關系和諧需要建設和諧文化,實現文化自身和諧也需要建設和諧文化。和諧文化,重在建設。當前,我國文化建設正處于一個重要發展機遇期,面臨巨大的發展空間。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搶抓發展機遇,尊重文化自身的發展規律,把和諧文化建設作為持續推進的過程,堅持不懈,做大做強。文化新聞報道要通過多種有效形式,大力宣傳和諧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3.大力宣傳金融危機背景下的文化改革與創新、文化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
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新形勢下,要實現“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目標,加快文化發展舉足輕重。如何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成為應對金融危機的重要一環。對此,文化新聞宣傳要在這方面進一步加大力度。
大力宣傳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意義,普及文化產業基本知識,報道文化產業的最新動態,介紹文化產業的典型模范,總結文化產業的成功經驗,通過廣泛而持久的宣傳,提高全社會對于文化產業的認識,激發人們發展文化產業的自覺性,調動廣大民眾參與文化產業的積極性。
大力宣傳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建設實施情況,助推文化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培育和鞏固消費增長點。
大力宣傳文化產業品牌。文化產業是品牌經濟,好的品牌不僅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具有很高的市場價值。要通過宣傳諸如演藝品牌、武術品牌、旅游品牌等,使文化產業品牌贏得更為廣泛的市場號召力。
大力宣傳體現“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及其產業形態。我國一大批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產業滿足人們精神文化消費需求多樣性的最重要的來源之一,是體現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和民族文化認同的最主要的載體之一。如河南寶豐的馬街書會、遼寧的二人轉、中國的傳統節日以及中國覆蓋面最廣、市場基礎最為雄厚、產業能力特別巨大、生產和消費人群特別廣泛的中國書畫業,各種民間演出業和手工藝業,構成了當前中國傳統文化產業最典型、最富有市場活力的生命形態,這也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最基本文化產業國情。對此,文化新聞要給予充分報道,促其發展壯大。
大力宣傳新興文化產業形態,推動文化產業創新。中國在肩負著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歷史任務的同時,又面臨著信息化發展的現實要求,這就規定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道路的“雙重使命”:既要建構完備的以工業文明為基礎的現代文化體系,又要迎接信息化發展所帶來的后工業化的挑戰,大力發展以數字技術為核心手段,以新媒體為主要載體的新興文化產業形態。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應把文化產業升級、核心技術創新和全民族文化創新活動之解放,提升到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和生態文明的水準和境界,把在資本、技術和勞動更好地結合基礎上的文化創造活動的解放,提升到能夠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應有水準和境界。
4.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文化新聞的基本取向,彰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
當今中國,處在文化大交融時代,古樸厚重的傳統文化歷久彌新,時尚新潮的流行文化令人目不暇接,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同臺競秀。對中國傳統文化要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內涵,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對現代的流行文化要客觀對待,剔除其不健康的因素,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評判標準,引領其走向健康文明,符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
當代中國,也處在一個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融合的時代。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外來文化不斷涌入。外來的優秀文化成果也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中華文化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與外來文化的交流和對話。要積極借鑒世界各國的文明成果,博采眾長,使其熔鑄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之中。在學習借鑒外來文化時,也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基本取向,使其為我所用,相得益彰。
三、樹立“國際眼光”,在文化新聞報道中融入“全球視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管理方式的同時,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等也一同涌入國門。文化新聞在創新和提升進程中,必須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去謀劃,進一步樹立、強化“國際眼光”。
1.精心組織涉外文化新聞宣傳,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要認真做好黨和國家領導人參加文化外交活動的報道,要認真做好黨和國家領導人參加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的報道,要認真做好我國與外國開展文化交流活動的報道。要通過做好做強這些文化新聞報道,彰顯我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和諧文化、和諧世界的理念和主張,體現我國對世界科技進步、文化繁榮作出的重大貢獻。
2.精心組織涉及軟實力要素的國際文化新聞報道,維護我國的文化安全、輿論安全
當今世界,國家的競爭,既表現為經濟、外交、軍事、科技等硬實力的競爭,又越來越反映在軟實力之間的較量。軟實力,主要是指精神力量,包括文化、價值觀念、政治制度等要素表現出來的一種能力,且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在西方發達媒體占據國際傳媒市場主導地位的現狀下,我們的媒體在報道涉及文化、價值觀念、政治制度等軟實力要素的國際文化新聞時,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基本取向,全方面唱響當代世界的“中國聲音”,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和輿論安全。
3.精心組織我國文化“走出去”的文化新聞報道,不斷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
進入新世紀,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一是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經濟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顯。二是文化產品與服務已作為獨立的貿易形態,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方面。三是文化產品部分成為影響意識形態潛移默化的重要載體。對此,文化新聞報道要以更寬廣的世界眼光,大力宣傳我國推動文化及文化產品“走出來”的戰略和成就,充分體現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影響力和對人類文化的發展和繁榮作出的突出貢獻。
4.精心組織外國文化“走進來”的文化新聞報道,不斷推動中華文化在包容借鑒中快速發展
中國文化的健康快速發展,離不開外來文化的融入,離不開與世界優秀文化的交流與對話。對此,文化新聞要積極、客觀報道外國文化“走進來”對中華文化建設的推動作用,充分體現中國文化政策的博大胸懷和開放眼界。
四、讓“人”成為主角,著力進行文化新聞的文本創新
金融危機不但為文化新聞報道的內容創新提供了良好機遇,也為文化新聞報道的文本創新提供了良好基礎。
1.讓“人”成為文化新聞主角,凸現百姓視角,做足做好受眾能得到精神慰籍、滿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新聞
在從事文化新聞報道時,不論涉及什么內容,都離不開民生因素這張“總譜”,文化新聞的源泉是人民群眾。對此,文化新聞報道要從小處入手、大處著眼,從群眾最關心的、聯系最密切的文化、精神內容著手,讓“人”成為新聞中的主角,用平等交流的表現形式告訴受眾從中可以得到的精神文化信息和啟示。
2.報道“人”的實話、真話,讓受眾感到文化新聞可信有用
文化新聞不但要體現出“人”,還要報道他們的真話、實話。要通過鮮活的事實、身邊的事例、感人的故事情節和典型細節、理性啟迪及個性化的人物語言,拉近文化新聞與受眾的距離,使百姓走進報道,報道走進百姓,報道與人物互動,從而讓受眾感到文化新聞可信有用。
3.活用多種文本,不斷進行創新,讓受眾輕松閱讀、愉快閱讀
活用多種文化新聞文本、不斷進行創新。在文化新聞版面上,要科學設置欄目、搭配不同新聞文本,合理使用圖片、圖表、背景鏈接、導讀、欄目等版面語言,提升版面的沖擊力;在具體新聞文本上,除要保持消息、通訊、圖片、言論等傳統的體裁外,還要不斷創新,推出受眾更加喜歡、更愿意接受的新聞文本,從而實現內容與形式的有效結合。(作者系駐馬店日報社黨委委員、常務副總編輯)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