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產生美
摘要: ——《背影》教學感悟李 燕《背影》的美在情真、情深。我覺得如果不用心去感受這篇散文傾吐的感情,如果不把“教眼”設在美的距離上,那是很難領略作者心中的底蘊,品嘗到流露在字里行間的
——《背影》教學感悟
李 燕
《背影》的美在情真、情深。我覺得如果不用心去感受這篇散文傾吐的感情,如果不把“教眼”設在美的距離上,那是很難領略作者心中的底蘊,品嘗到流露在字里行間的父親的摯愛,也就不會被父子之間的相互厚愛所打動,更不會有美的感受。
這篇文章,作者從家庭災禍寫起,鋪設好父親送子的背景,然后描繪了父親送子的幾個場面,特別細致地刻畫了父親買橘子的行動,疊現了“我”一次又一次的流淚。這時的“我”雖然為父親的一舉一動所感動,然而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因為和父親保持的“距離”太近,很難理解父親的一舉一動是在家境慘淡的情況下寄希望于兒子,并且把希望付之于行動的深厚感情的。所以,父親與腳夫講價錢,“我”“總覺得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它囑我路上小心,夜里要驚醒些,不要受涼”,“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作者重復兩次寫“那時我真是太聰明了”,充分說明“我”當時未能理解父親的心意。即便父親艱難地為我買來橘子,“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著了”,“我禁不住地流下了眼淚”,父親的真情仍然未被“我”領會,“我”多少只是有點感激以及離情別緒的悲傷。
我們都有這樣的生活經歷:當你擁有某種東西的時候,你并不覺得它怎樣;而一旦當你失去它的時候,你才覺出它的可貴。為什么呢?這實際就是距離效應。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們的注意力在外物多種刺激的情況下,總是有所選擇、有所取舍、有所注意而又有所不注意的。一個注意中心的形成,必然伴隨著另一些刺激的被抑制或未被注意。這些被抑制或未被注意的方面就與人的注意中心形成了心理的距離。在審美過程中,審美主體和審美對象在實用、倫理、科學等方面的價值淡化就是抑制和未被注意所造成的心理距離。東西的“可貴”是在失去它的時候,這“可貴”不在于該東西的實用性,而是它具有了審美的特性。俗話說:“留在記憶深處的東西是美好的。”記憶深處的東西之所以美好,是因為現實中的人與人的種種利害關系被淡化、被抑制了。在記憶與現實之間留下了適度的想象空間,現實和記憶中人的注意中心形成了心理距離,審美主體再從這空白里去感受美,體會美,品嘗美。《背影》里的“我”,之所以至此還沒有理解至誠至深的父愛,是因為在“我”看來父親對“我”照顧是父親的責任,本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從審美心理看,在“我”和父親之間,喪失了原來應當保持的某種適度的“距離”。
美感在適度的距離上產生,情感在適度的距離上升華。作者對父愛的真正理解,是“最近兩年的不見”;是父親“終于忘卻了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是“我”北來后收到了父親悲觀的信,“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的時候。父親的“惦記”,父親的“悲觀”,調整了“我”與父親的距離。這時候,也只有在這時候,作者對父親的摯愛才得以像火山一樣噴發,但千言萬語只凝結成一句話:“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到那肥胖的、青布黑馬褂的背影。”此時無聲勝有聲,透過這背影,仿佛又見父親正在與腳夫討價還價,又在千叮嚀萬囑咐,又蹣跚而去、攀緣而上買橘子回來。這背影是一個充滿一腔愛心的慈父形象的縮影;這背影是浸透“我”理解了父親舉動,表達“我”尊敬、感激、思念的一尊雕像的影子;這背影,是催人垂淚的身影。
事非經過不知難,情非感受不知味。情感是抽象的,尤其是對于沒有豐富閱歷的初中學生來說,更是如此。怎樣使課文里的情感轉移,真正被學生感悟、理解,我探索著。在教《背影》時,我把握了原文表達復制而撩開了學生感情世界的閘門,撥動了學生追求美的心弦,距離產生美。(作者單位:西平縣柏城中學)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