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播種期主要病蟲草害防治技術
摘要: 高宇冉播種期是預防多種小麥病蟲草害的關鍵時期。近年來,隨著小麥生產水平的提高和小麥良種的頻繁調運,以紋枯病、黃花葉病、黑穗病、全蝕病為代表的小麥種傳、土傳病害發病時間早,發生面積大,病株率高,危
高宇冉
播種期是預防多種小麥病蟲草害的關鍵時期。近年來,隨著小麥生產水平的提高和小麥良種的頻繁調運,以紋枯病、黃花葉病、黑穗病、全蝕病為代表的小麥種傳、土傳病害發病時間早,發生面積大,病株率高,危害重,且發生危害呈逐年加重趨勢,地下害蟲蟲量、野燕麥密度有增無減,對小麥生產乃至糧食安全構成極大威脅。因此,麥播期加強對土傳、種傳病害,地下害蟲的綜合防治及野燕麥的防除,對壓低小麥全生育期的病蟲草基數,確保小麥生產安全非常重要。
根據小麥病蟲草害發生特點,在播種期防治的重點有全蝕病、黑穗病、土傳花葉病、病毒病、根腐病、地下害蟲、吸漿蟲以及野燕麥等,并預防小麥苗期麥蜘蛛、蚜蟲、白粉病、銹病、紋枯病。
一、提高認識
抓好麥播期的防治,是爭取全生育期防治主動權的關鍵環節。近年來,種傳、土傳病害、苗期條銹病和白粉病、地下害蟲吸漿蟲、野燕麥等不斷回升,連年重發,與忽視播種期防治密切相關。廣大農民對麥播期防治病蟲草害缺乏足夠的認識。因此,農業部門要加強技術宣傳培訓,讓廣大農民了解小麥病蟲草害發生為害的特點和防治技術,真正掌握防治用藥和適期,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率和效果。
二、嚴把種子檢疫關
小麥全蝕病、腥黑穗病是檢疫對象,嚴禁在小麥全蝕病、腥黑穗病等檢疫對象發生區繁育小麥種子;凡未經產地檢疫合格的種子不得在生產上推廣使用,繁育小麥種子必須進行檢疫除害處理;調運種子必須嚴格檢疫,確保從源頭上控制小麥檢疫性病害的傳播。
三、加強農業防治
在耕作上的防治措施有:選用抗病和耐病品種;播前徹底清除田間、地頭、溝渠雜草及植株殘體,破壞蟋蟀、土蝗、灰飛虱等害蟲棲息環境,減少田間害蟲及傳播介體的發生數量;避免過量施用氮肥,增施磷、鉀肥,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適期晚播;改進種植模式,大力推行寬窄行種植;合理密植,改善群體結構,防止田間郁蔽,培育壯苗,提高小麥自身抗逆能力等。
四、 做好藥劑處理
1.土壤處理。結合整地進行土壤藥劑處理防治野燕麥、土傳病害和地下害蟲。防治野燕麥,可用40%野麥畏每畝300毫升對水40~50公斤,耕地后均勻噴灑垡頭,在2小時以內盡早耙地混入土層中;小麥全蝕病發生重的地塊,每畝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3公斤,摻30公斤細土拌勻,翻耕后均勻撒于垡頭,然后隨耙地將藥劑與土壤混勻;地下害蟲、吸漿蟲危害嚴重的地塊,每畝用3%甲基異柳磷或辛硫磷顆粒劑2.5~3公斤對細土25~30公斤,或用辛硫磷或甲基異柳磷乳油每畝200~250毫升制成毒土25~30公斤,拌勻撒施地面,隨耕地翻入土中,也可在耕后撒垡頭,然后隨耙地混入土中。
2.種子處理。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預防小麥土傳和種傳病害,兼治地下害蟲。可選用小麥專用包衣劑進行種子包衣;也可選用戊唑醇(立克秀)、硅噻菌胺(全蝕凈)、咯菌腈(適樂時)、苯醚甲環唑(敵萎丹)等殺菌劑進行藥劑拌種。根據地下害蟲的發生情況,可加入一定量的殺蟲劑混合拌種,起到病蟲兼治的效果。拌種后堆悶3小時,在背陽處晾干后播種。拌種時一定要嚴格按照技術要求操作,設法拌勻,不得隨意加大用藥量,以免影響出苗。
(作者單位:驛城區農業局)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