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謠不傳謠 講文明樹新風 網絡安全
首頁 新聞 論文

新十八談·教育篇

2014-05-23 09:24 來源:駐馬店新聞網 責任編輯:guanli
發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訂閱《駐馬店手機報》,每天1毛錢,無GPRS流量費。

摘要: 振興之本何 平發展是硬道理,不發展一事無成。講發展要解決的問題很多,教育首當其沖。一說起教育,總會有那么多無微不至的關切,總會聽到許多發自肺腑的感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了,為什么老百姓“上學

振興之本

發展是硬道理,不發展一事無成。講發展要解決的問題很多,教育首當其沖。

一說起教育,總會有那么多無微不至的關切,總會聽到許多發自肺腑的感嘆:

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了,為什么老百姓“上學難”的煩惱反而增加了?

加快建設、大學更多了,為什么還有不少寒門子弟卻被擋在了校門之外?

十年寒窗、學有所成了,為什么莘莘學子卻屢遭失業的困窘?

為什么GDP連年增長,但教育經費卻往往捉襟見肘?“再窮不能窮教育”還常常停留在口號上;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一句“錢學森之問”仍深深刺痛著我們的心;

……

困惑也好、糾結也罷,時時聽之、每每思之,教育這個涉及千家萬戶的永恒話題,始終與各級黨委、政府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緊緊聯系在一起。

披閱歷史,放眼全球,世界強國無一不是教育大國,崛起之路無不伴隨教育昌明。

人才決定實力,科技引領發展,教育奠定未來。“豫仁”的文章《中原崛起 教育為基》,數輝煌令人鼓舞,說曲折發人深思,析現狀使人清醒,明思路讓人堅定,展愿景催人奮進。心也拳拳,意也濃濃,情也切切,志也錚錚,讀后頓生啟示、警醒、教育、激勵之感。

中原崛起、河南振興,教育任重道遠。下定決心一定把教育搞上去,下大力氣一定讓人才多起來,這是億萬河南人民的強烈呼喚和殷切期盼。

為了這份光榮與夢想,我們要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尊重知識。知識是財富、是源泉。尊重知識就是尊重科學、尊重創造,就能實現偉大復興,走向更加輝煌。

為了這份光榮與夢想,我們要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尊重人才。人才是競爭的實力,是勝利的保證。尊重人才、愛護人才、用好人才,就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加快走向先進。

為了這份光榮與夢想,我們要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重視教育。昨天的教育已成為今天的生產力,今天的教育一定是明天的創造力。重視教育就是重視經濟、重視發展,就應大力實施科教興豫,不斷提高國民素質。

為了這份光榮與夢想,我們要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重視教師。教師是神圣高尚的職業,是知識信息的載體。重視教師就是重視下一代、重視未來,就要讓尊師重教深入人心,讓感念師恩蔚然成風。

振興之本在教育。教育快速發展之日,正是中原崛起之時!

中原崛起 教育為基

(一)基,是根,是本,是基石,是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強基固本,根深葉茂。

“建君民,教學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國家強盛、區域競爭,教育是根本;開啟智慧、健全人格,教育是基礎。

(二)強國必強教。教育關系國計,關乎民生,是今天,更是明天。胡錦濤總書記高瞻遠矚:“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

興豫先興教。建設中原經濟區,關鍵靠人才,根基在教育。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是全面推進中原經濟區建設,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興的必由之路。

(三)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河南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先祖倉頡創文字,河圖洛書定陰陽。庠序學校率先發軔,儒道法墨百花齊放,嵩陽書院聲名遠播,“程門立雪”傳頌至今。開教化之先,承風雅之韻,潤百代風流,尊師重教,源遠流長。

東方風來滿眼春。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河南教育取得了歷史性的進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科教興豫持續實施,優先發展深入人心,教育投入不斷增加,改革創新風生水起,教育公平扎實推進,教育體系逐步完善。

從目不識丁到讀書看報,數十載持續努力,青壯年文盲基本掃除;從集資辦學到政府埋單,跨世紀的不懈追求,免費義務教育的夢想得以實現。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職業教育遍地開花,從1949年的8所職業學校發展到現在的1000多所;行行出狀元,人人可成才,數以千萬計的勞動者身懷長技闖天下。

由“精英”到“大眾”,從“獨木橋”到“陽關道”,高校從1949年的2所到現在的107所,在校生從不足萬人到今天的150萬人,高等教育的陽光灑滿中原大地,普照千家萬戶。

沐浴改革開放春風,民辦教育應運而生,蓬勃發展,8000多所民辦學校為教育改革注入了無限活力,成為新的增長極。

人才規模不斷擴大,人口素質顯著提高,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由改革開放初的不足5年提高到現在的8.9年。知識正悄然改變億萬人的命運,河南教育開啟了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新征程。

(四)三尺講臺,粉墨耕耘;春蠶燭光,潤物無聲。教育的發展凝聚著萬千教育工作者的心血與汗水,一代代教育人在風雨中守護,在信念中堅守,披肝瀝膽,嘔心瀝血,演繹了一曲曲動人的奉獻之歌。

(五)成就,振奮人心;挑戰,依然嚴峻;發展中的問題,仍很突出。

“教育是基礎,教育是支撐,教育是民生,教育是后勁,教育是形象,教育是未來。”盧展工書記深入教育系統調研時的精辟論述引人深思。

(六)教育是基礎,但這個基礎還不牢。

窮省辦大教育,河南用占全國4.5%的教育經費,分擔了全國10.1%的教育人口,生均經費仍居全國后列,高中、高校負重前行。

教育改革動力不足,步履維艱,重外延輕內涵,重規模輕質量;辦學體制活力不足,社會辦學的積極性還沒有被充分調動。投資體制不完善,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較難。

教育管理體制不活,教育行政部門管理形式乏新,權力下放不到位,管理重于服務。一些學校競爭意識不強,融入社會能力不足。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單一,實踐環節薄弱,仍是教改中亟待解決的難點問題。

教育是支撐,但支撐力還不強。

人才培養規模和質量不能很好地滿足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需要,教育結構和布局不能及時適應產業結構調整的變化,教育體系和層次不能充分滿足人們多樣化的教育需求。

高校科研與經濟社會發展對接還不夠,有的教師為職稱搞科研、為評獎出成果,評審之前閉門造車、評審過后束之高閣。

高等教育基礎薄弱。歷史上高水平大學曾與河南擦肩而過,時至今日,39所“985工程”大學,河南一片空白;上千國家重點學科,河南只有8個。讓中原父老唏噓不已,讓莘莘學子感慨萬千。

教育是民生,但老百姓還不盡滿意。

城市發展快,學校建設慢,人口流量大,就學需求高。辦學條件參差不齊,城鄉校際差距較大,一些地方擇校熱高燒不退,一些學校大班額不堪重負。

為了孩子入托入園,多少家長愁腸百結;為了“上好學”,多少家長辛苦奔波;同樣寒窗十載,河南考生比其他省份高幾十分甚至上百分才能跨入名校大門。

家長望子成龍,學校壓力較大,名目繁多的課外補習,五花八門的特長培訓,讓本該陽光燦爛的孩子失去多少童趣,少了多少歡樂!

……

直面現狀,反躬自問,河南教育之難,難在人口多、底子薄、基礎差;難在觀念滯后、體制不活、創新不足。一言以蔽之,問題的關鍵在于領導方式尚不能很好地適應教育發展的新需要。

(七)中原崛起,時不我待;乘風破浪,正當其時。

當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在中國崛起的舞臺上精彩亮相,河南教育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良機,也承載著前所未有的歷史重任。“作為人口大省、發展方式轉變中的大省和欠發達的大省,河南教育改革發展的任務尤為重要、尤為緊迫、尤為艱巨。” 郭庚茂省長的一番話擲地有聲,令人警醒。

(八)群峰聳于山體,大廈奠于基石。打造中原經濟區核心競爭力,支撐在教育,基礎在教育。

(九)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人才支撐,教育是基礎。教育乃人才培養根本途徑,辦好教育,億萬人就是支撐經濟發展的寶貴財富。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生產力,抓教育就是抓發展,抓教育就是抓競爭力,抓教育就是抓形象,抓教育就是抓未來。

(十)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智力支持,教育是基礎。建設創新型河南,教育任重道遠;打造中原經濟區建設的人才高地,教育責無旁貸。

(十一)為中原經濟區建設破解民生難題,教育是基礎。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渴求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人民群眾對教育公平的關注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突出,人民群眾對多樣化、個性化教育的需求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迫切。提升素質、改變命運、實現就業,教育涉及千家萬戶,惠及子孫后代。

(十二)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插上騰飛的翅膀,必須夯實教育這個基礎,全力破解“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質量怎么保、學校怎么辦”四道難題,著力謀劃好“轉變”、“改革”、“發展”三篇大文章。

(十三)夯實基礎,要在“轉變”上做文章。

謀轉變,教育系統是主體。主體有動力,轉變才有活力。

轉出服務活力,主動融入中原經濟區建設大局。主動適應保障農業和糧食、保護生態和環境、服務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需要,在融入中提供支撐,在融入中提升質量。

轉出為民活力,主動適應新時期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新需求。大力推進教育公平,重在機會公平,重在過程公平,用制度保公平,用機制促公平,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揪心的“入園難”、“擇校熱”、“大班額”等問題。

轉出育人活力,主動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進一步強化質量意識,推進素質教育,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培養中原經濟區建設需要的人。

轉出干事活力,主動發揮全省教育工作者的務實精神。扎實干事,踏實做事,干中求實,做中求效。定一件對一件,對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以優良的作風取信于民,以正確的政績造福于民。

謀轉變,黨委、政府是關鍵。必須將經濟發展方式轉到依靠科技、依靠人才上來。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寧肯“節衣縮食”,也要集中財力把教育搞上去。

謀轉變,社會共識是前提。教育發展,人人有責,社會各界要關心、支持教育,為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營造良好氛圍,努力形成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合力。

(十四)夯實基礎,要在“改革”上做文章。

敢闖敢試,加快辦學體制改革。鼓勵社會力量辦學,消除政策性歧視,公辦民辦一視同仁,只要有志辦學就歡迎,只要投資辦學就支持,只要辦好學校就獎勵,促進辦學主體多元化,辦學形式多樣化。

敢破敢立,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轉變職能,簡政放權,“管”“辦”分離,該管的一定管好,該放開的徹底放開,該下放的堅決下放。依法辦學,擴大自主權,建立現代學校制度,讓學校真正成為辦學主體。加快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競爭機制,激發內部活力,調動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

敢做敢為,深化人才培養體制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有教無類,鼓勵個性發展,創造寬松的人才成長環境,爭取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加快招生考試制度改革,完善教育質量評價,突出素質能力培養,不拘一格育人才。

(十五)夯實基礎,要在“發展”上做文章。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為教育發展謀劃了新篇章。到2020年,河南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省行列。綱要的宏偉目標已定,必須揚起發展的風帆,啟動發展的馬達,開創教育美好的明天。

學前教育求普及。實施“三年行動計劃”,多種形式擴大學前教育資源,新建、改擴建幼兒園6600所,學前三年入園率在61%以上,有效緩解“入園難”。

義務教育促均衡。優化學校布局,均衡配置教育資源;加快城鎮學校建設,解決“大班額”問題;實施農村薄弱學校改造、校安工程、特崗教師計劃等項目,縮小區域、城鄉、校際間差距,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辦好每一所學校,解決“上好學”問題。

職業教育抓提升。強力推進職教攻堅,建設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和實訓基地建設。堅持產學結合,推進校企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合作共贏。圍繞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增強職業教育生命力,不斷創新職業教育體制機制,面向市場,開放辦學,使職業教育真正成為就業教育、致富教育。

高等教育上水平。加快高水平大學建設步伐,堅持分類指導,科學定位,不斷優化學科專業結構,走內涵發展道路,努力在國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和特色學科支持計劃中搶占先機,使我們更多學校、專業、學科進入國家重點建設行列,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凸顯特色,辦出水平,為河南學子提供更多上好大學的機會,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特殊教育有保障。關愛每一個殘疾學生,使他們公平享受教育的陽光雨露。充實老學校,建設新學校,基本實現省轄市和縣(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學校。

繼續教育成系統。統籌繼續教育的形式、內容、途徑、方法,創辦河南開放大學,為建設學習型社會奠定基礎,實現人人學習,終身學習,中原大地家家愛讀書,處處有書聲。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重視教師,就是重視人才,就是重視智力,就是重視后代,就是重視未來。必須切實提高教師地位,著力改善教師待遇,真誠關心關愛教師;大力弘揚“三平精神”,使教師成為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楷模,使教師成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

(十六)中原崛起,教育為基;千秋大業,人才為本。

教育興旺之時,將是中原崛起之日;人才涌流之時,將是河南振興之日。

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征程已經開啟,在這波瀾壯闊的歷史舞臺上,教育承載著振興河南的希望,肩負著中原兒女的期盼。建設中原經濟區,教育大有可為,必有作為。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點贊

  • 高興

  • 羨慕

  • 憤怒

  • 震驚

  • 難過

  • 流淚

  • 無奈

  • 槍稿

  • 標題黨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黄县| 棋牌| 武陟县| 宿迁市| 玛曲县| 安新县| 南川市| 柳林县| 舒城县| 昭通市| 蓬莱市| 金阳县| 西城区| 新河县| 大宁县| 商河县| 荥阳市| 佳木斯市| 衢州市| 淅川县| 通城县| 惠安县| 霍州市| 金阳县| 拜泉县| 区。| 安化县| 通河县| 阜新| 石门县| 克拉玛依市| 保定市| 虞城县| 独山县| 宿迁市| 湘潭市| 阳山县| 南川市| 陆河县| 渭源县| 潞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