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的缺失
摘要: □ 劉保根 一、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現狀 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大學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環,也是培養當代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按照德才兼備原則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需要。但是,當代大學生
□ 劉保根
一、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現狀
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大學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環,也是培養當代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按照德才兼備原則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需要。但是,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思想道德教育還存在一系列問題,思想道德教育普遍存在著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著說起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頭頭是道、學習思想道德教育的課程敷衍塞責、做起事情來把思想道德教育的標準統統忘掉的情況。概括起來,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的缺失。
二、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缺失的原因
(一)道德教育與知識教育失衡
知識不等同于道德,知識更不能取代道德。我們國家一直提倡人才要德才兼備,主張道德教育和知識教育同樣重要,要同等對待,不能忽視其一。但在現實生活中,道德教育和知識教育并沒有受到國人的同等對待,重視知識教育而輕視道德教育或者在知識教育上下真功夫、在道德教育上做表面文章的現象還存在。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原因:
為了得到眼前的短期利益。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個人價值取向的日趨多元化,當代大學生少了為民族崛起而奮斗的強烈民族責任感,多了為找個好工作而努力獲取文憑的現實感;少了學習模范、崇拜英雄、講道德比奉獻的精神,多了崇拜明星、大款、講排場比闊氣的虛榮之風。很多單位選人用人時較少考慮學生的道德水準,高學歷幾乎成了唯一的敲門磚,很多大學招生時不再考慮學生的素質和能力,考試成績成了唯一標準。因此,很多大學生著眼于現實經濟利益的考慮,對道德教育課程的學習敷衍塞責。
片面追求高的升學率和就業率。在升學率和就業率的驅使下,學校在教育方面也存在片面重視知識教育、輕視道德教育的現象。中國的道德教育一般從小學就開始了,在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學校都開設有道德教育的課程。但是,由于中小學階段的所有學習都是主要圍繞考入大學這一最終目的,而道德教育的課程又不是大學入學考試的必考課程。由此導致學校和學生對道德教育和道德教育課程不重視,使道德教育課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在大學階段,由于就業單位并未將素質考核作為用人的硬性標準,高校和在校大學生也普遍存在不重視道德教育的現象,使道德教育課收效甚微。
市場經濟的深化和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金錢意識和對利益的追求更加強烈,財富在很多時候帶來的不僅是物質的享受,還有社會地位的提升,從而也給拜金主義和金錢至上的觀念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在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下,一些大學生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對思想政治教育不夠重視。
(二)理想脫離實際
理想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但理想不是憑空設想,理想總是根植于現實又高于現實。但是,就當代大學生而言,他們理想與實際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理想過高過大,導致大學生無所適從。當代高校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多是從理想信念等方面進行,而由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缺失,他們中的很多人把大學時光當做最自由、最舒適的時光,缺少認真對待學業的態度,缺乏對自己負責的責任意識。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和他們談理想信念,無疑收效甚微。
“義”和“利”孰重孰輕分不清。“義”與“利”自古以來是人們道德取舍的兩個標準,君子重“義”輕“利”,小人重“利”輕“義”。當代大學生應當是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重“義”輕“利”也應當是當代大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重“義”輕“利”不再是當代大學生追求的道德標準。一些大學生為了眼前的個人利益而做出重“利”輕“義”的事情。
“個人”和“集體”孰大孰小分不清。對于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系而言,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出現矛盾時,個人利益要服從于集體利益,這是我們每一位受教育者從小就應該明白的道理。當代大學生還存在把個人利益凌駕于集體利益之上的現象,對于個人的事情事事上心,對于集體的事情漠不關心。
三、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缺失的對策
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缺失的原因很多,既有個人原因,也有家庭原因、學校原因和社會原因。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法,盡快扭轉現狀,是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國家強盛、社會發展和民族興旺發達的需要。
(一)全社會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的道德教育,為道德教育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
知識教育可以在短期內迅速提高,而道德教育卻不是短期可以見效的。一個社會道德標準的形成是文化長期積淀的過程,社會道德一旦滑坡,要想重新樹立需要一個艱難、漫長的過程,要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加強宣傳,倡導主流社會價值觀,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反對各種丑惡現象,弘揚社會主旋律,在全社會形成道德至上的共識。
(二)把思想道德作為當代大學生升學就業量化考核的內容
高校應把學生的道德水平作為入學考試的內容。長期以來,高校很少把學生的道德水平作為升學考試的考量標準,這一方面是因為道德水平難以量化,很難設置一套行之有效的考量辦法;另一方面是因為沒有對道德教育做到足夠重視。筆者認為,今后,國家和高校可以組織人員制定科學可行的道德教育評價方法,把道德考評成績作為學生入學考試成績的一部分,也可以參考國外的成功做法,如對考試成績合格的考生進行公示、查看考生社會實踐經歷等。
單位應把學生道德素質作為錄用的重要標準。用人單位要改變過去那種用人只看文憑不看人品的做法,不論是公務員錄用還是企業招聘,除了硬性的筆試和面試成績外,對擬錄用人員的走訪調查也很重要。此前,媒體曾報道過深圳某公務員毆打父母一事,盡管最后單位、媒體和社會公眾對他采取了寬容的態度,原諒了他的過錯,但這也說明我們在人才錄用方面機制的欠缺。媒體也曾報道過,一些單位要求員工必須為父母洗過腳,必須有在福利院、敬老院照顧孩子和老人的義工經歷等。盡管這樣的道德考量方法還不完善、不到位,但這也反映了社會已經意識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人才錄用時開始做積極的嘗試和努力,注重對他們進行道德考量。
(三)媒體要發揮正確的輿論導向和監督作用,努力凈化社會風氣
媒體有輿論監督、反映民聲、傳達民意、弘揚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的作用。然而,出于對廣告、發行、收視率等經濟利益的考慮,一些新聞從業者置職業道德于不顧,挑戰人們的道德底線,存在低俗、庸俗、媚俗的風氣,不利于社會良好道德風尚的形成。
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因此,全社會都要充分認識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努力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作者單位:中共駐馬店市委政策研究室)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