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身到心到情到的新聞工作者
摘要: 新華社記者 李仁虎 于 力 處在改革開放攻堅時期和社會矛盾凸顯期,新聞工作者迫切需要解決“我是誰、依靠誰、為了誰”的問題。丹東廣播電視臺記者劉彤的事跡證明,新聞工作者只有堅持深入群眾
新華社記者 李仁虎 于 力
處在改革開放攻堅時期和社會矛盾凸顯期,新聞工作者迫切需要解決“我是誰、依靠誰、為了誰”的問題。丹東廣播電視臺記者劉彤的事跡證明,新聞工作者只有堅持深入群眾,帶著深厚感情傳遞群眾聲音,才能做出無愧于時代的業績。
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觀,堅持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堅持服務大局、服務人民、尊重事實的職業觀,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服務人民群眾,新聞工作才擁有源頭活水、不竭動力。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使新聞工作條件得到改善。這當然是好事,卻也可能產生一些副作用。少數新聞工作者作風開始漂浮,乘著轎車下基層,坐在辦公室里聽匯報,拿著材料編稿子,屁股不挨農家板凳,鞋不沾廠礦車間的塵土,偏聽偏信、捕風捉影。脫離實際的報道當然不受群眾歡迎,也必然沒有生命力。
劉彤的事跡告訴我們,真正貼近群眾的記者才是好記者。在交通和信息發達的現代社會,記者、編輯仍然需要深入到群眾中去,走到田間地頭、車間班組,走到偏遠落后的地方,走到容易被人遺忘的地方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同人民在一起,與時代同行。
走近基層,是一名合格新聞工作者必須邁出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真正走進基層。和采訪對象一起勞動,近距離觀察他們的生活,總會有新的發現。赤著腳在莊稼地里走一走,在建筑工地扭一扭鋼筋鐵絲,在采煤現場沾一點煤塵,就會有新的感悟。
新聞采訪做到身到、心到、情到,群眾就會敞開心扉,掏出心窩子話,展示最真實的一面。這樣,新聞工作者的筆下、鏡頭里、話筒里的新聞才是真正反映實際、豐滿鮮活、有生命力的新聞。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