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舞臺美術的沿革
摘要: 侯云青 舞臺美術是戲劇及其他演出藝術中除表演以外的各種造型因素的統稱,包括化裝、服隆裝、道具、布景和燈光等。按一般演出慣例,舞臺音響也歸入舞臺美術工作部門。 在演出史上,舞臺美術各組成
侯云青
舞臺美術是戲劇及其他演出藝術中除表演以外的各種造型因素的統稱,包括化裝、服隆裝、道具、布景和燈光等。按一般演出慣例,舞臺音響也歸入舞臺美術工作部門。
在演出史上,舞臺美術各組成部分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最早出現的是同表演關系最直接的化裝、服裝和道具。在西方戲劇的源頭──希臘戲劇中,服裝、面具已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那時一出戲的演員只有二、三人,要靠不斷更換服裝和面具來扮演各種戲劇人物。東方戲劇若以中國戲曲為例,造型藝術也是首先集中在人物的裝扮上。不過中國戲曲主要采用涂面化裝,面具多在裝神扮鬼時用;服裝上的圖案先是畫的,后來改用刺繡,成了具有鮮明的裝飾風格的特種工藝美術。
布景是較晚的發明。它有一個從劇場背景向劇情背景的演變過程。劇場背景是在觀眾由四面圍觀改為三面圍觀時出現的。最早的劇場背景是希臘劇場里的更衣棚。演員可在棚里換裝和休息,棚的正面對著觀眾,成了演出的背景。其最初的作用是掩蔽。以后人們又發現,粗陋的掩蔽仍會使觀眾分神,不利于欣賞,所以臨時性的更衣棚不但變成了固定的建筑,而且也被裝飾起來。古代中國戲曲的演出,大都用一塊幕幔來起掩蔽、裝飾作用。利用整個背景對劇情地點作大面積的描繪,是從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宮廷劇場中開始的,隨后傳入英國、法國等許多西方國家。這些圍在演員身后的繪畫性布景,雖或具有轟動一時的觀賞效果,但還沒有真正做到同劇情的密切結合,對于演員的表演也缺少直接地幫助。所以到了十九世紀,它又向著逼真化和立體化發展。進入二十世紀,人們對于劇情背景的觀念已由狹隘趨向廣闊,既可以逼真地描繪,也可以暗示、象征,這就帶來了布景藝術的多樣化。
燈光是最后參加到演出中來的造型因素。早先的戲劇演出均靠自然光照明,近四五百年間戲劇普遍地進入室內演出后,才采用人工照明。先是蠟燭和油燈,十九世紀初開始用瓦斯燈,十九世紀末期改為電燈。現代舞臺燈光已成為劇場機械設備中用作統一性和說明性力量的最主要也最靈敏的一種手段。 (作者單位:駐馬店市豫劇團)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