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新聞的真實性與人文精神
摘要: 趙娜新聞事業的發展現狀與日趨完善的新聞環境,使得新聞真實性與人文精神之間的共存一落千丈。人文精神,簡而言之就是以人為本,是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將人作為考察一切事物的中心價值取向,對人的本性、
趙娜
新聞事業的發展現狀與日趨完善的新聞環境,使得新聞真實性與人文精神之間的共存一落千丈。人文精神,簡而言之就是以人為本,是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將人作為考察一切事物的中心價值取向,對人的本性、平等、自由及精神追求的尊重。新聞同人文精神是不可分離的,人文精神之于新聞傳播事業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當今社會人文精神失落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這種人文精神的缺位同樣表現在新聞傳播中。
要做到新聞傳播的完全真實,人文精神在其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是對社會生活的總體認識。從新聞報道引導與推動社會文明建設的功能看,新聞報道涉及的事實,大致可以分為真、善、美與假、惡、丑兩大類。新聞的為文者和為政者,對此必須要有全面的了解、分析與認識。在當下的商品社會中,傳媒呈現出商品化的特征,為迎合讀者的口味,報紙上刺激性、煽動性的報道越來越多。讀者喜歡熒屏上的催淚劇,報紙也深挖生活中的悲情故事。
其次,是對新聞傳播中正反兩方面的準確把握。全面認識社會生活,為的是更準確地把握表揚性(正面)報道和批評性(負面)報道的適當比例。人文精神要求新聞媒體具有人的關懷、人的同情、人的情愫、人的力量。只有具備這些因素,新聞才能以人為本,才能富有感情,個中考量與把握,也十分不易。有學者指出,新聞的人文精神概念內涵應該是:新聞的人性化,體現人性的個性化,人的全面發展,人性的真善美,體現對于人的尊重、關心、愛護,一種真誠的充滿溫馨的人際關系。這一理論概念應當引起廣大新聞工作者在力求新聞真實的基礎上高度重視。同時,新聞工作者應當重視培養自身的人文主義精神。新聞工作者只有具備了人文精神,在實際操作中才能真正關心人、關懷人,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人文精神應當體現在新聞采訪、新聞報道、新聞接受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上。在這一方面,很多新聞事件的報道都可以給我們啟發。比如:2012年我國媒體對“釣魚島”事件的報道。時政性事件、緊急事件發生之后,受眾往往根據媒體傳播的內容確定自身的思路和取向,所以,媒體真實客觀地報道緊急事件,理性地分析事件發生的深層原因,關懷事件中的受害者及相關家屬,會對社會起到預警和舒緩緊張情緒的作用。當時媒體對“釣魚島”事件所作的一系列報道,充分體現出媒體的人道主義精神。
人文精神認為,記者與被采訪者是平等的。因為平等,才能喚起記者與被采訪者共同的積極性,在記者與被采訪者之間建立起一種互信、互動的默契。有學者在技術層面提出了閑聊式采訪方式:記者與受訪人促膝而談,輕松隨便,無拘謹之感,使真實信息和情感在不經意間呈現出來,這樣得到的信息一定是最真實、最富有感情的,為下一步在熒屏上展現給受眾的新聞打下了堅定且不可或缺的基礎!
面對人文精神的危機,新聞界應該做的還有很多,重建當代社會的人文精神,新聞媒體要走的路還很長。在媒介發展飛速、媒體影響力日益強大的今天,媒介發揮監視環境、守望社會的功能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真正做到關心人、關懷人,將人作為一切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確保新聞傳播的絕對真實性!
(作者單位:上蔡電視臺)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