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開展調查研究的誤區規避和機制建設
摘要: □ 趙國巖 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央提出了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并把改進調查研究列為八項規定之首,可見改進調查研究對于當前加強干部作風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調查研究不僅是新聞工作的優
□ 趙國巖
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央提出了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并把改進調查研究列為八項規定之首,可見改進調查研究對于當前加強干部作風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調查研究不僅是新聞工作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而且是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的一大法寶。只有調查研究才能使新聞記者準確了解實際、切實貼近群眾,報道才能真正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只有調查研究才能使新聞記者在錯綜復雜的形勢下保持清醒頭腦,及時了解新情況、發現新問題、捕捉新事物、采集新經驗,進而提高新聞報道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一、充分認識調查研究對新聞工作的重要性
調查研究是做好新聞報道的基礎。報紙直接面對的是廣大人民群眾,群眾的所思所想就是新聞媒體應該關注的題材。通過調查研究,我們就會了解群眾的思想和要求,找到應該努力的方向。從廣義上講,記者的采訪活動就是調查研究。但是記者的采訪和調查又不完全是一回事,采訪是一種特殊的調查研究。新聞記者的采訪活動要從新聞工作的特點和規律出發進行調查研究,新聞記者調查研究的目的是搞好新聞報道。記者只有深入調查,掌握豐富的第一手材料,才能活靈活現地把新聞事實報道出來。事實說明:涉淺水者得魚蝦,入深水者得蛟龍。調查研究的功夫有深淺,寫出的稿件質量就有高低,調查研究“多下一層樓”,寫出的稿件質量就能“更上一層樓”。
調查研究是提高新聞引導力的關鍵。新聞記者采寫的新聞不僅要報道新近變化的事實,而且要通過事實報道發揮“組織、鼓舞、激勵、批判、推動”的作用,這其中就包含了記者的某種意見,其目的在于引導輿論。新聞報道缺乏引導力或引導力不強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調查研究,對實際工作中究竟有哪些問題和群眾思想中究竟有什么想法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知之不真,這也正是造成我們的宣傳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和指導性不強的根源。新聞記者只有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才能及時了解基層情況,及時掌握群眾對黨和國家現行政策的不同反映,發現群眾在實踐中創造的新鮮經驗,摸清新聞報道的“的”,從而讓我們的報道真正能夠從實際出發,做到看得準、打得響,實現有的放矢。同時,新聞記者只有深入調查研究,同人民群眾保持廣泛聯系,不斷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更好地反映現實、指導現實,寫出富有生命力的好稿子。
調查研究是維護新聞真實性的保證。新聞真實性就是新聞工作中堅持黨的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新聞真實性包含的內容很多,只有新聞事實真實還不夠,還必須注意從整體上、本質上及發展趨勢上把握事物的真實性。這就要把“微觀真實”和“宏觀真實”、“現象真實”和“本質真實”恰當地結合起來,這樣才算符合新聞的真實性原則??陀^事物是錯綜復雜、千頭萬緒的,有時候單獨看某一點是真實的,但從總體上看卻背離了真實性。近年來,新聞工作者隊伍不同程度出現了只跑黨政機關不到基層的浮漂作風,采訪聽匯報、寫稿抄簡報成了家常便飯。由于采訪作風不深入,有時出現了一些報道失實的情況,影響了新聞單位的形象和權威性。因此,我們的新聞記者要真實地反映生活,就要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認真進行思考,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調查研究是培養優秀記者的重要途徑。對于記者來說,采訪能力、判斷能力、寫作能力是三種重要能力,調查研究有助于記者在實踐中提高這三種能力。一篇報道成功與否往往取決于調查研究成功與否,調查研究功夫越深,稿件的質量自然就越高,記者成長為名記者、優秀記者的可能性就越大。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增強對什么是實際的切身感受,記者對真假的判斷會越來越敏銳,對是非的判斷會越來越客觀,而這些正是我們平時強調的政治素養、大局意識、把握能力。走進基層、融入群眾、接近第一現場、接近關鍵人物、獲取核心事實,這個過程必將有助于記者的業務能力提升。強調獲取第一手新聞事實,強調從群眾的需求出發改進新聞寫作,認真關注群眾語言,潛心研究新聞寫作,就會不斷提升新聞報道的質量和效果。
二、新聞記者調查研究的誤區及原因分析
調查研究是新聞工作者的基本功。但是,綜觀今天的新聞界,不少媒體調研工作薄弱,記者深入調研意識弱化、氣氛不濃、積極性不高。具體表現在:
——有的記者調查研究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有問題,往往是帶著有色眼鏡看問題,以找茬、批評人、尋求所謂轟動效應為目的,往往導致調研內容不客觀,分析問題帶有片面性,難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有的記者樂于當“欽差大臣”,采訪不深入,調查不全面,一知半解就亂發議論、亂扣帽子。結果前邊發稿,后邊反彈,惹爭議,遭唾罵,甚至成被告。
——有的記者調研“應景兒”,習慣于“草上飛”、“水上漂”、“蜻蜒點水式”的采訪,習慣于“看看材料定路子,打個電話問例子,關起門來寫稿子”,往往造成主題先行,圖解政策,應付上級,脫離實際,甚至謬誤百出,報道虛假。
——有的記者調研作風不扎實,常常滿足于走馬觀花、浮光掠影,不愿蹲到點上、沉下心來,不愿認真“解剖麻雀”;有的不愿多動腦子,看問題簡單化,分析問題缺乏辯證法;有的當了多年記者,還沒有自己熟悉的領域和專業,仍像浮萍似的到處漂浮。
——有的記者雖然下到了基層,但是滿足于要文件、抄材料,很少用自己的眼光去發現、判斷和分析研究各種現象,甘愿做頭腦簡單的“傳聲筒”。
造成新聞記者調查研究不深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思想上的問題。一是怕苦畏難思想嚴重。記者職業的本性就是艱苦。搞新聞采訪、作社會調查,必須走出溫馨家庭,走出舒適的辦公室,到基層去、到現場去、到群眾中去,難免要在日下曬、雨中淋、泥里滾。如果遇到自然災害或重大事故,采訪還要面臨更大險阻。而對于這個問題,我們有些記者并沒有從思想上引起足夠重視,存在采訪期間非高檔房間不住、無酒不用餐、無車不成行等現象。二是名利思想作怪。有些記者樂于穿梭在開業、慶典活動中,借采訪之機拉贊助,千方百計撈取個人實惠,沒有心思或無暇顧及調查研究。在金錢物欲沖擊下,在安逸享樂誘惑下,作為社會活動家的記者,要耐得住清貧和寂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建設促進新聞記者調查研究的激勵機制
中央提出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給新聞媒體調查研究提出了新要求、帶來了新機遇,也給發揚光大調查研究光榮傳統提出了新課題。
媒體要改進調研報道管理工作,建設促進新聞記者調查研究的激勵機制。一是把調研報道作為提高媒體影響力和培養記者的根本措施堅持不懈地抓,作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一項重要措施抓,大興調研之風,用調研推動新聞事業發展和人才培養。二是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思路,切實解決好各媒體在新聞報道方面的側重點,發揮優勢,突出重點,有所為有所不為,減少重復勞動,幫助記者從爭搶普通新聞的窘境中解脫出來,騰出精力抓住大局和大事開展調研,經營重點稿件。三是建立調研報道長效機制。努力實現重視調研制度化、開展調研經?;?、調研保障機制規范化、記者調研責任化,避免調查研究報道受其他工作的沖擊和影響,避免把調研簡單掛在口頭上。四是著力培養調研專家型人才,組建高素質、高水平的調研報道隊伍。媒體要確定一批記者、編輯專門從事或重點承擔調研和深度報道工作,并將這些人納入專家型人才培養計劃重點培養。五是改進調研報道的業務管理。強化調研報道的組織、指揮和選題策劃、課題實施督察功能,領導要帶頭帶領記者下基層調研,業務考核和獎金分配要向調研報道傾斜,獎勵調研成績突出的記者。六是完善調研保障機制。從人力、時間、資金、車輛、技術、通信等方面重點保證調研課題的實施。
作為新聞記者,自己也要下功夫。一是以實事求是的態度開展調查研究??朔饔^主義思維方法,做到不唯上、不唯書、不唯洋、不唯己, 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實踐為最終檢驗標準,不把調查研究作為驗證主觀成見的手段,不把個人主觀片面認識當成客觀真理,不用個人觀點代替調研的科學結論。二是以“三貼近”方式老老實實地開展調研報道。真理在生活中,智慧在群眾中,辦法在實踐中。只有深入實際、依靠群眾、虛心學習,堅持謙虛謹慎、勤奮刻苦的調研作風,才能取得好的調研效果,記者才能切實提高思想認識水平、政策水平和工作水平。三是從大局出發,捕捉選題,提煉主題,選取典型。記者調研報道的重點必須從大局著眼,從黨中央關心、國家需要、群眾關注的大事和難事中抓選題、挖典型。四是用事實說話,切勿主觀臆斷。記者調研理應通過大量事實材料闡明事情的起因、發展和結局,形成符合客觀規律的觀點,要避免主觀議論。 (作者單位:駐馬店日報社)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