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 以農業機械化支撐糧食豐產豐收
摘要: 鮑秋仁 從2004年到2012年,是我市農業發展極不平凡的九年。這九年,我市糧食產量持續增加,2012年突破了140億斤,創下歷史新高,實現了九連增。這九年,也是我市農業機械化事業快速發展的九年和農業機械在農
鮑秋仁
從2004年到2012年,是我市農業發展極不平凡的九年。這九年,我市糧食產量持續增加,2012年突破了140億斤,創下歷史新高,實現了九連增。這九年,也是我市農業機械化事業快速發展的九年和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和現代農業中發揮作用最為顯著的九年。2012年,全市農機總動力達1388.25萬千瓦,比2004年的817.8萬千瓦增長69.75%,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4.16%,比2004年的46.33%,增加37.83個百分點,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強調“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定位,提出“四化同步”、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思路,這標志著我們黨對于解決“三農”問題認識的新飛躍,為農業機械化事業發展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也為農業機械化事業科學發展提供了理論武器。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勞動力短缺對糧食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有效提高了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增強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力,為提高我市糧食基礎生產能力、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奪取糧食九連增發揮了重要的裝備支撐作用。
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解決了農業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的矛盾,為穩定糧食生產面積發揮了基礎作用
隨著我市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進程加快,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業勞動力嚴重短缺,在結構上呈現供給不足的矛盾。機械化水平的高低已成為影響農民種植和養殖意愿、制約農產品結構調整、影響糧食等大宗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因素。農業發展對農業機械應用的依賴越來越明顯,農業機械已經并將繼續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發展農業機械化是減少土地撂荒、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的重要舉措。九年來,我市主要農作物的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由2004年的46.33%,發展到2012年的84.16%,增長了37.83個百分點。特別是在糧食生產中勞動強度較大的環節,農業機械化取得了重大突破,小麥、玉米機收水平分別由2004年的73.7%、8.9%增加到2012年的99.9%和54%,隨著糧食生產環節機械替代人工步伐加快,我市全年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1700萬畝以上。在200多萬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情況下,我市糧食生產能力不斷躍上新臺階,2012年突破140億斤,創造歷史新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是一個關鍵因素。
二、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提高了先進適用農業科技推廣應用水平,為提高糧食單產水平發揮了關鍵作用
農業機械是農業科技的重要載體。在農業勞動力數量減少的情況下,需要依靠農業機械來實現更高水平的精耕細作,提高農作物單產。九年來,全市農機系統大力推廣節水灌溉、精量播種、化肥深施、高效植保、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等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提高水、種、肥、藥的利用率,改善了耕地質量。2012年機械深松面積96.8萬畝,精少量播種952.1萬畝,機械深施化肥面積407.9萬畝,機械節水灌溉面積305萬畝,秸稈還田面積1507.28萬畝。據專家測算,相同的施肥量,用機械深施基肥可增產5%~l0%,而在保持產量相同的情況下,可節約肥料20%以上。在同等生產條件下,小麥、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可實現節種增產減損的綜合增產能力分別為37公斤/畝、72公斤/畝。在依靠地、水、肥等資源要素投入增產受到的約束增強情況下,發展農業機械化成為挖掘我市糧食增產潛力的現實選擇。
三、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加快了農作物搶收搶種作業進度,在重要農時的糧食生產中發揮了主力作用
2012年,我市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已進入高級發展階段,農業生產方式實現了由人畜力為主的傳統農業向以機械為主的現代農業的轉變,農業機械完成了人畜力無法達到的作業效率和作業質量,起到了“搶農時、防災害、促豐產”的效果。在每年的重要農時季節,全市農機系統克服不利氣候因素、農時緊張、熟期集中等困難,充分發揮農業機械優勢,快速響應、迅速行動、搶天奪時、跨區作業,大力推廣收獲、整地、播種“一條龍”作業技術,全力以赴加快作業進度。特別是“三夏”期間,機收機種同時進行,使小麥機收、玉米機播的作業時間縮短為5~7天,將“三夏”變為“兩夏”。實踐證明,如果沒有農業機械的廣泛參與,大范圍的搶收搶種工作是難以完成的。2012年“三夏”期間,全市共完成小麥機收面積991.9萬畝,機收率達99.9%,完成玉米機播面積634.4萬畝,機播率達99.9%,為夏糧豐收做出了突出貢獻,為秋糧生產奠定了基礎。“三秋”期間,市農機局把玉米、花生機收和秸稈還田等農業生產薄弱環節作為主攻方向,全市相繼召開玉米、花生機收、秸稈還田等新技術推廣示范演示會20余場,完成玉米機收面積366.6萬畝,機收率達54%,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完成玉米秸稈還田573.8 萬畝,還田率達77.8%;完成花生機械收獲面積198.9萬畝,機收率達65.7%。農業機械新技術、新機具的大規模應用,實現了糧食生產的搶收搶種作業,保障了重要農時、重點作物機械化生產的順利進行。
四、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增強了農業抗風險能力,在抗災奪豐收中發揮了保障作用
我市是一個氣象災害頻發的地區,“三夏”防旱、“三秋”防澇的任務十分繁重,氣象災害給農業生產帶來極大挑戰。近年來,為應對災害天氣帶來的不利影響,全市農機系統加強機具調度,爭時間、搶速度,不誤農時,全力組織農機具投入農業抗旱和春耕生產,全市累計投入80多萬臺(套)農機具進行抗旱澆地作業,農業機械灌溉面積約占小麥抗旱面積的90%以上,充分發揮了農業機械抗災救災的主力軍作用。2004年~2012年,累計有20多萬臺收割機投入“三夏”小麥跨區機收,99%以上的小麥收獲由機械完成,有力地促進了我市夏糧豐產豐收。(作者系市農機局黨委書記、局長)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