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電視新聞評論的優劣
摘要: 顧 亮 電視新聞評論屬于評論性新聞的一種形式。老一輩新聞工作者鄧拓說過:“社論是表明報紙的政治面目的旗幟,報紙必須有了社論才具有完全的政治價值。”如果說社論是報紙的旗幟的話,電視新聞評論
顧 亮
電視新聞評論屬于評論性新聞的一種形式。老一輩新聞工作者鄧拓說過:“社論是表明報紙的政治面目的旗幟,報紙必須有了社論才具有完全的政治價值。”如果說社論是報紙的旗幟的話,電視新聞評論則是電視的旗幟,如果電視不善于運用新聞評論,不精心組織、撰寫、采編、制作評論性節目,就難以滿足社會需求,就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本文試就電視新聞評論的優勢與優劣做一簡要的探討。
一、電視新聞評論的基本屬性
電視評論是電視臺制作播發的,以畫面和聲音表達內容、面向觀眾闡述對于客觀事物的看法和見解的新聞評論。
電視新聞評論被稱之為“形象化的評論”,與報紙、廣播評論相比,其最主要的優勢在于能夠綜合運用畫面、解說與論述性語言、屏幕文字等多種傳播手段,從而做到聲畫合一,視聽結合,有聲有色。電視新聞評論在傳播符號上的多樣性和多通道,使其成為最具感染力的新聞評論種類。
從最早的電視播音員的口播評論,到現在的現場采錄畫面、同期聲、后期制作的字幕、圖表、記者或主持人的畫外音或演播室等形式的翻新和技術手段的綜合運用,電視新聞評論的表現力日趨豐富。
二、電視新聞評論的優勢
評論的形象化。電視新聞評論集圖像、聲音、文字于一體,有人物情感在其中,有主播和主持人的肢體語言相配合,更容易被人們接受。電視臺有時還運用多種表意符號(如音樂、舞蹈、各種象征性的物體等)來傳遞思想。這種形態使電視評論具有立體感,且能夠把抽象的邏輯思維轉化為形象思維。
評論的親和力。傳統的評論總喜歡擺出一副講大道理、教訓人的姿態,而電視新聞評論則不然。無論是主持人、嘉賓、記者、事件當事人,上了鏡頭,就是面對面地交流。參與人員很自覺地注重自己的角色定位——普通的社會成員,從講話的錯詞、語態都注意保持平常人的心態。這在無形中拉近了新聞評論與觀眾的距離。
評論的真實感。電視新聞評論的真實感來源于現場的再現,它的功夫更主要不是在筆下,而是在手上、腳上和嘴上。無論是專欄還是編前編后,它都是依托于對現場新聞事件的記錄,使觀眾產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的感受。通過對現場的再現,把人物的言行舉止、面部表情,事件的發展過程,都真實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評論的影響力。電視臺對新聞評論越來越重視,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其影響力在不斷擴大。現在“獨家新聞”,已不僅僅是指搶到了新聞的“第一落點”、“第一時間”,更是做出“第一評論”、說出“第一句話”。因此,做強評論成為新聞媒體攻城略地的秘訣。
三、電視新聞評論的劣勢
1.選題狹窄,存在庸俗化傾向。電視新聞評論一般針對重大的新聞事件、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進行評論,而將一些鮮活的、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排斥在外。加之采編人員對政策把握不準,“三貼近”不足,選取的題材難免范圍狹小,片面單一。甚至有些節目所選取的題材根本沒有可評論的焦點,只好以述代評,與新聞專題節目雷同。
2.模式單一,克隆現象嚴重。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是新聞評論類節目的樣板,有了這個樣板,河南電視臺就有了《中原焦點》,駐馬店電視臺就有了《天中焦點》,像是一個模式走下來的。再者,表現手法也大同小異,看不出自己的風格和特點。再加上題材的平淡無奇,評論的空洞無物,更讓觀眾覺得乏味。
3.策劃不當,哲理性和思辨性差。在于編排缺乏明確的意識,策劃不當,本來欄目內容就已經很龐雜了,編排再無序的話,就更會顯得散亂。不少地方電視臺缺乏有效策劃,看過新聞之后,評論沒有及時跟上,等電視評論播出時,早已成了明日黃花。
電視評論有其自身的特點,優劣互現,要不斷放大其優勢,縮小其劣勢,不斷把電視評論做大做強,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服務。
(作者單位:駐馬店電視臺)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