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聞采訪中的提問
摘要: 張媛媛 采訪,是為搜集新聞素材而進行的調查研究活動,是新聞寫作的前提和基礎。新聞采訪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新聞報道質量的優劣,而所有的新聞采訪要與人的交流溝通來實現。 提問,是記者運用最
張媛媛
采訪,是為搜集新聞素材而進行的調查研究活動,是新聞寫作的前提和基礎。新聞采訪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新聞報道質量的優劣,而所有的新聞采訪要與人的交流溝通來實現。
提問,是記者運用最頻繁的一種采訪方式,看似簡單,實則不然。提問得當會使采訪活動事半功倍,融洽雙方感情,創造一種良好的采訪氣氛。通過這些年從事電視新聞采訪工作,我認為,首先要做好提問前的準備。具體地說,就是你得在上陣采訪前動筆把要對被采訪對象的“提問”事先寫下來,設計好“采訪”提綱。問題宜小不宜大,宜具體不宜空泛,宜直接不宜繞彎子,同時千萬不要選擇只能讓對方回答“是”或者“不是”的提問,總之,沒有“準備”,臨陣磨槍、倉促上陣有時候只能是打敗仗。
研究和探訪新聞采訪的提問藝術,應引起新聞工作者的高度重視。我認為采訪中記者的發問技藝應該是:
把握主題 一般的采訪目的性很強,由于時間和環境的限制,采訪者和采訪對象之間不可能像拍攝記錄片和寫人物通訊那樣可以長時間地共同生活、工作,所以要抓住關鍵問題,一旦采訪對象的談話偏離了主題,一定要及時將它拉回到主線上來,切勿跑題。
巧用啟發 在提問中記者的發問要多啟發、少追問,咄咄逼人、連續追問、急于求成,往往事與愿違。
和藹可親 記者在采訪時應該明白,采訪對象是知情者、是當事人,而記者僅僅是個問路人、求知者。在采訪發問時,記者必須以和藹的語氣、求教的態度向采訪對象發問,認真而耐心地恭聽對方的介紹,只有這樣,對方才能配合并認真回答你提出的問題。
積極引導 新聞采訪的發問應該是積極引導,以巧妙的引導藝術來打開采訪對象思想顧慮的閘門,這時對方才會滔滔不絕地把問題、內容和盤托出。
形式靈活 新聞采訪的提問形式要靈活多樣,“一句話百樣說”。問話時要隨時揣摩對方的思想、情緒、感情、顧慮、習性與愛好,以靈活多變的形式發問。
語氣和諧 記者提問的語氣規范非常重要。為使采訪事半功倍,記者在提問時必須注重語氣的和諧,營造一種自然隨和甚至親密無間的氛圍,這時對方才會回答圓滿,暢所欲言。
除此之外,提問過程中還要注意下面的一些問題:
1.“角色”與“提問”
如一個記者在采訪中應該“問什么”、“怎么問”這類具體問題固然重要,但我們在開口“提問”之前給被采訪對象的第一信息不是話語,而是我們的態度,是我們在“提問”時所扮演的“角色”。我們是記者,我們的任務是采訪,記者在采訪當中的“角色”就是一個問詢者、探詢者,僅此而已。作為一名職業化的“記者”,你面前無論坐的是什么人,情緒上都不能激動,“與人為善”是唯一基調,這個“善”就體現在尊重他人的人格上。
2.“傾聽”與“提問”
我們知道,尊重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讓人說話,要想讓人說話,一個最便捷的方法是學會“傾聽”。實踐證明:只有當被采訪對象感覺到你的“平等”與“真誠”,只有在他看到了“你愿意聽”,他才愿意對你敞開心扉,才會和你交流,才會慢慢向你端出“心里話”。
3.“角度”與“提問”
想辦法讓采訪對象開口講話,這并不就意味著采訪獲得了成功,采訪不是目的,采訪出“好效果”才是我們的追求。認真找好一個“角度”就好比在千萬條路徑中找到了一條唯一能夠到達目的地的道路。你的采訪一下子就會于紛亂中切入主題。好的“角度”必須用心才能找到。
當然,作為一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僅僅運用采訪提問中的一些技巧遠遠不夠,在具體實踐中要堅持不斷地學習,學理論、學經驗,勤動手,做有心人。 (作者單位:駐馬店電視臺)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