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飯的
摘要: 王太廣現在每到一座城市,無論是火車站出站口,還是繁華的商業街,總能碰到職業乞討者。這使我想起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前,在村莊和集貿市場上要飯的。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遇旱災、澇災、蟲災等自
王太廣
現在每到一座城市,無論是火車站出站口,還是繁華的商業街,總能碰到職業乞討者。這使我想起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前,在村莊和集貿市場上要飯的。
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遇旱災、澇災、蟲災等自然災害,農村收成不好,尤其到了春季青黃不接時,要飯的就一拔接一拔的。要飯的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小孩。到了誰家門口說一聲:“大爺、大娘,行行好吧!”這時,大人就給個饃,如果遇上家中正在吃飯的時候,就給盛碗飯,要飯的便高興地鞠個躬就走。有時候,碰上誰多嘴,就會問要飯的是哪里人,為啥出來要飯之類的話。也有本地人,家里實在揭不開鍋了,不得不外出要飯。有一次,我爺爺就遇上一個。爺爺問:“你是哪里人呀?”對方撇著外地口音說:“蘭考的!”爺爺仔細一瞧,是水屯街上二隊的,對方害怕被人認出來面子上過不去,接過東西扭頭就走。
母親經常對我姊妹幾個說:“窮漢子一口,飽漢子一斗。誰有一點能耐就不會裝窮,也不會出來要飯的。只要走到咱家門口,沒多有少都得打發人家。”我知道,新中國成立前姥姥家特別窮,母親姊妹九個,有兩個給了別人。母親從小就逃荒要飯,九歲當童養媳,她知道困難人的滋味,所以這樣教育我們要有慈心善意。
要飯的人一般話不多,但也有伶牙俐齒、能說會唱的。這種人頭戴一頂用各色布條綴成的花帽,好像在風中搖曳的蓮花。他們有的左手敲大鈸、右手打竹板,發出“咣咣”之聲;有的人鼻孔常戴個小竹哨,時而發出鼻音濃重的拖腔;還有一個“打骨板”的,手里拿著兩塊牛骨頭,上面綴著幾個銅鈴鐺,敲起來“咣咣”作響,他們是同道。他們肩上掛著褡褳,走到集上的店鋪門前或貨攤前,打起板子就唱。如果店主打發得他們滿意,就唱幾段好聽的恭喜詞:“這幾天我沒來,大掌柜的發了財。你發財,我沾光,你吃肉來我喝湯。”如果走到賣饃的攤子前就唱:“你的饃真不小,一頓一個吃不了。賣得快,生意好,又招財來又進寶。”如果走到祝壽的家門前就唱:“到門前,才聽說,掌柜家里來貴客。貴客們,來祝壽,堂上先擺福祿壽。祝掌柜,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四世同堂全家樂,百歲過后更年輕。給個饃,我就走,省得客人來了你丟丑。”如果走到棺材鋪前就唱:“竹板打,邁大步,前行來到棺材鋪。掌柜的,手頭巧,這些棺材做得好。一頭大,一頭小,裝上死人跑不了。”掌柜的聽了奉承詞,當然高興,就給他們一個饃或一點零錢,打發他們滿意地走開。他們會奉承人,也會腌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