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頭匠
摘要: □王太廣星期天,我到理發店理發,看到理發師正在給一個小孩剃頭。小孩哭,大人哄,持續了好大會兒。此時,我不由得想起兒歌《剃頭謠》:“小男孩,怕剃頭,刀子不快割破頭。躲東頭,藏西頭,躲來藏去沒剃
□王太廣
星期天,我到理發店理發,看到理發師正在給一個小孩剃頭。小孩哭,大人哄,持續了好大會兒。此時,我不由得想起兒歌《剃頭謠》:“小男孩,怕剃頭,刀子不快割破頭。躲東頭,藏西頭,躲來藏去沒剃頭。一月頭、半年頭,躲到過年剃了頭。”
我小時候,也怕剃頭,主要是因為剃頭刀子太鈍。每次母親領我到本村的剃頭匠丁運增家剃頭,我都因為他的剃頭刀鈍,未進他家門,就開始流淚。
剃刀不快,老丁叔還算有招兒。剃頭前用很熱的水洗頭,頭發自然會發軟,好剃些。小孩子的頭皮嫩,頂不住這一燙。老丁叔手捧熱水往頭上潑,燙得我“哇”的一聲哭起來。
剃頭間,母親聲聲安頓:“快剃完了。”老丁叔也好言安慰:“一共20刀,你數著。”于是,我停止了哭叫。
這事發生在我三五歲時。稍大了點兒,我長了個子,也長了心眼,覺得剃頭哭會讓人笑話。剃頭不僅要受鈍刀之苦,還要排隊。大人去得晚,即使該輪上我,他們也總是說:“小孩沒事,等會兒!”有板凳坐時我就坐在板凳上,沒板凳坐時我就蹲在墻角,聽大人們天南地北地神侃。
丁運增沒人稱呼他剃頭匠,因為這樣稱呼對人不尊重。年紀大的喊他老丁,年輕的與他稱兄道弟,晚輩稱他叔或伯。那時候,靠工分吃飯,老丁叔是全年掙工分的那種。他不僅承擔著我們村大人小孩的剃頭任務,還幫北邊樓房村的社員剃頭。出去剃頭,不像在家里,得有剃頭挑子。
老丁叔的剃頭挑子,一頭是專用的長方凳,凳腿間有三個小抽屜。第一個是放錢的,下面兩個抽屜分別放置刀、剪、梳之類的工具。凳子靠背上一高桿處掛“剃刀布”和毛巾。挑子的另一頭是個圓籠,里面放置鐵皮包的爐子,上面放一個大鐵盆子,這樣可保持水的熱度,方便人們洗頭。
剃頭者一旦坐定,老丁叔便習慣性地甩動圍單,不緊不慢地給他披上。那時候,除學生和年輕小伙子留平頭外,中老年男人大都剃光頭。只要不說留什么發型,老丁叔都是先洗頭,再剃頭。成年漢子還需刮胡子、剪鼻毛、掏耳朵。碰到留平頭者,老丁叔就會拿出推子,滴幾滴潤滑油,然后在自己耳邊聽一下推子的聲音。隨后,推子聲在剃頭者耳邊響起,頭發被攔腰截斷,飄落地上。
每當剃頭者走完后,老丁叔就要把散落在地上的頭發收起來,裝在一個草籃子里。過一段時間,他兒子丁國喜就會挎著滿滿一籃子頭發到水屯供銷社廢品收購門市部賣。
有一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我心頭:我們村就老丁一個剃頭匠,那么老丁的頭是誰剃的呢?有一次,我們幾個小伙伴一起討論時,張妮說:“剃頭匠的頭肯定是自己剃的。”李老毛說:“他看不到自己的頭,咋剃啊?”我曾經大膽地問過老丁叔:“你的頭是誰剃的呀?”老丁叔對這個問題諱莫如深,“嘿嘿”地笑了兩聲,就是不回答。“這倒奇怪了,他咋給自己剃頭呢?還剃得光溜溜的,腦袋上不會長了一雙眼睛吧?”我自言自語地說。
自1975年7月我參加工作后,再也沒有讓老丁叔給我剃過頭。雖然理發店的條件好了,檔次高了,但再也找不到小時候老丁叔給我剃頭時的感覺了。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