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鄉村》王太廣新作選
摘要: 每當我路過驛城區水屯鎮(原汝南縣水屯公社)石莊村姜橋村東邊的練江河大橋時,眼前總是浮現出1977年冬季,這里人山人海、熱火朝天的治河場景。練江河是汝河的一個支流,又稱練水河、黃酉河,水質優良,清澈
每當我路過驛城區水屯鎮(原汝南縣水屯公社)石莊村姜橋村東邊的練江河大橋時,眼前總是浮現出1977年冬季,這里人山人海、熱火朝天的治河場景。
練江河是汝河的一個支流,又稱練水河、黃酉河,水質優良,清澈見底,從駐馬店南側緩流而下,蜿蜒東流。河岸楊柳依依,水草豐茂,河邊洗衣、垂釣的人絡繹不絕。這里不僅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也是夏季人們洗浴的天堂。但每年汛期,遇到上游降雨量過大或山洪暴發,練江河水就會陡漲,尤其進入水屯境內后,河堤溢水、滲水、決堤的情況時有發生,給兩岸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影響。為了根治練江河的水患,汝南縣于1976年冬季治理了練江河下游。
1977年初冬,根據汝南縣的部署,由水屯公社負責治理練江河中游。當水屯公社治理練江河動員大會召開后,各大隊、生產隊都積極準備。生產隊將人員確定下來后,各自準備工具。婦女們腌咸菜、縫被褥,男勞力準備鐵絲、鐵锨等。待一切準備停當后,人們就開著手扶拖拉機或趕著馬車前往工地。
民工到達工地后,按照分工,分頭搭庵棚、鋪麥草、打地鋪、壘灶臺。以大隊為單位由各生產隊搭起的庵棚一座連一座,錯落有致。
治河工地上,除了公社豎立的“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幾個大牌子外,各大隊也都分別制作了 “寧吃一天苦,不少一車土;寧脫一層皮,不少一車泥” 的小標語牌。高音喇叭里反復播放革命歌曲和豫劇《朝陽溝》、《人歡馬叫》等。治河工地上車來車往,紅旗飄飄,好不氣派。
治理練江河是當時水屯公社的中心任務,包括社直部門的干部職工都積極參與。我作為公社機關的通訊員,也成了“練江河治理工程指揮部”的一名工作人員,主要任務是負責辦公室的電話接打,簡報的采編、刻印、發放和廣播稿的撰寫、播出。
治理練江河的主要任務就是在原有河道的基礎上深挖、加寬、取直,便于疏浚河道、拓寬河面、增加流量。
治河是很累的體力活,公社將治理河段、土方工程量等下達給各大隊后,各大隊再分配給各生產隊。凡是上河工的都是壯勞力。為了激勵大家,公社在各大隊、生產隊中進行排名,經常搞戰地講評會。那時候名譽比什么都重要,帶隊的領導天天吹風,公社干部和水利技術人員不停地檢查,哪個大隊、哪個生產隊一天挖了多少土方、有什么典型人和事等都在高音喇叭里反復播放,在簡報上大力宣傳。
在治理練江河工程中,民工們天不亮就上工,天黑了才收工,吃住都在工地上。在冰霜雪地里挖土、挑泥,有的人手腳都凍裂了,肩膀磨破了,硬是沒有打退堂鼓,而且保質保量提前完成了治河任務。
近兩個月的河工生活,使我飽嘗了“苦”和“累”的滋味,農民們則習以為常。其實這種“苦”和“累”就是群眾中蘊藏的建設社會主義熱情和對未來幸福生活的憧憬。
當年那波瀾壯闊、戰天斗地、你追我趕、忘我勞動的治河場景已經被歷史所塵封,它沉淀在歷史里,可能再也不會發生,但我總愛經常啟開那段塵封的歷史,咀嚼那種精神上的追求。
治 河
□ 王太廣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