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鐵工廠
摘要: 王太廣“土高爐,高又高,紅紅的爐火沖云霄/土高爐,呼呼叫,煉鐵的人們滿臉笑/土高爐,像火山,熊熊火焰透藍天/干勁鼓足爐火旺,水屯人民幸福長……”這是1958年汝南縣水屯公社一位教師
王太廣
“土高爐,高又高,紅紅的爐火沖云霄/土高爐,呼呼叫,煉鐵的人們滿臉笑/土高爐,像火山,熊熊火焰透藍天/干勁鼓足爐火旺,水屯人民幸福長……”這是1958年汝南縣水屯公社一位教師寫的一首詩歌,它“歌頌”了當年用土高爐“煉鋼鐵”的情景。
這個煉鋼鐵的地方,就是水屯鐵木業(yè)社的前身,它位于水屯街西南方向,駐新公路南側,當時集中全公社部分鐵匠、木匠,從家里帶來入股的大錘、鐵砧、風箱、斧頭、鋸等工具,廠房是由“一平二調”的磚瓦、木料建成的。主要生產釘耙、鋤頭、鐮刀、鐵鍬、犁鏵、犁面、木耬、架子車、馬車等,雖然生產設備簡陋,全靠手工,但社員們仍把新成立的鐵木業(yè)社視為自己的“后勤部”、“兵工廠”。
我記事時,鐵木業(yè)社已更名為“鐵工廠”,遷至水屯街上。但廠里原有的三排瓦房,已騰出來供我們生產隊從宿鴨湖修水庫出來的移民暫住。地上殘留下來的生鐵蛋子、鐵渣子,不同色澤的碎礦石、耐火磚等依稀可見。我家分得的幾塊耐火磚,后來就作為蓋新房所用的門轉子。
上小學時,有一天下午放學后,宋四喜同學拉著我去水屯街上鐵工廠去玩,大門進不去,我們就趴在廠房的窗臺上往里看。一個年輕人“嘎吱、嘎吱”拉著大風箱,把爐子里的火吹得旺旺的;一位年紀稍大些的師傅手握大鐵鉗把爐子里燒得通紅通紅的鐵塊夾出來,那鐵塊就像日本鬼子用刑的烙鐵一樣,放在一個大鐵砧子上幾個人用大鐵錘“叮當”、“叮當”不停地錘打,火花飛濺。年紀大些的師傅在錘子未砸下來的當隙不停地調換鐵塊的位置、角度,就這樣反復地燒、不停地錘打,鐵塊逐漸由紅變暗,由軟變硬,直至這塊鐵變成了一件漂亮的鋤板時,才放進水盆里,發(fā)出一陣“吱吱”的響聲,冒起一股白煙。我看到他們光著脊背、掄著大錘,滿身的肌肉和滾動的汗珠,真正理解了大人常講的“世上苦,打鐵、行船、磨豆腐”的道理。
不久,宋四喜又對我說,鐵工廠北邊還有個翻砂鑄造車間,那地方比打鐵還好看。我們去后,看到工人們把一塊塊廢鐵投進爐里,火紅的鐵水不一會兒就流了出來,暖暖的色調、熊熊的爐火將工人的臉龐照亮,個個滿面紅光、光彩照人,火光透出的光芒射向四周,這光芒讓生命在這里展現出一種美好的力量。我看見幾位姑娘和幾位小伙子在爐前不停忙活的身影,像一幅畫,非常美麗。姑娘們頭戴安全帽、手執(zhí)鐵锨、腳穿一雙笨重的翻毛皮鞋,那優(yōu)美的身段在燈光和爐火映照下漂亮極了。那些小伙子的身影也仿佛一幅幅生動的剪影,任爐火將他們的生命展現出明亮和輝煌。
我到公社當通訊員后,鐵工廠就在公社機關的東墻外。每天,鐵工廠里“吱吱”打砂輪、磨犁鏵的聲音不絕于耳,“咚咚”的氣錘聲也不時響起,年紀大的公社干部總是埋怨影響他們休息,每到公社開會時,領導就讓我通知他們停產。
鐵工廠雖小,在計劃經濟時代,其人、財、物和產、供銷均由汝南縣第二工業(yè)局掌控。按年分月下達生產任務和產出數量,計劃調撥原材料(煤、鐵等),專材專用,不得挪用。那時候生產資料非常短缺,個別私自挪用者曾受到處分。縣二工局負責采購供應鐵工廠的農具用材。如遇特殊情況,由公社出具證明報送縣二工局審批,才能加撥供應。其實各級各部門只注重社會效益,不講生產銷售和運行成本,產品價格照本抄號。有時為了一個現場會或一個新農具產品而不惜血本開發(fā),會后又不推廣使用,有的根本沒有實用價值,浪費了本來就很有限的財力物力,給工廠帶來了不必要的損失。
上世紀70年代中期,水屯公社為了加強對鐵工廠的領導,把鐘樓大隊黨支部書記石永喜挑選出來,任鐵工廠革委會主任兼黨支部書記。把鐵工廠更名為“水屯機械廠”。
石永喜上任后,從勞動紀律、原始生產記錄、建章立制抓起,通過嚴格的管理,使職工的工作態(tài)度、質量意識、時間觀念等都有很大轉變,使工廠的管理上了檔次,支農服務上了水平,經濟效益和產品質量都有明顯的提高。
石永喜最擔心的不僅是產品質量、經濟效益問題,還怕出安全事故。有一次,一位老工人中午喝了點酒,抓生產的副廠長張國強見他紅頭漲臉、滿嘴酒味,不讓他上班。而這位老工人用手比畫著嚷著:“就喝兩杯喜酒,沒事!”張國強看他這樣子,不想跟他糾纏,警告他說:“今天不罰你了,你干其他的可以,千萬不能開機床。”這位老工人不耐煩地揮揮手說:“中!中!我保證不動機床!”可是,沒停多大會兒,這位老工人卻上了機臺。不久,他突然沒命地叫了起來,由于他在機床上頂工件時沒有停機,結果把上衣袖子纏住了。這時,張國強順手把大門口旁邊的電閘拉了下來。當張國強急急忙忙地跑到這位老工人跟前時,發(fā)現他上衣左邊的袖子已被機床絞爛,幸虧拉閘及時,不然他的胳膊恐怕也保不住了。
鐵工廠的生產宗旨就是為農業(yè)生產服務。每到秋季,刨紅薯要持續(xù)很長一段時間。刨紅薯的工具是釘耙(也叫抓鉤),因沙漿黑土的土質較硬,加上有的社員不得要領,一釘耙下去,刨得深、扎得寬,耙一倒,用力往上翻時很容易造成釘耙齒斷裂。斷了齒的釘耙就不能用了,況且沒有多余的釘耙,只能拿到鐵工廠去補一根齒。當時一個釘耙售價兩塊五,補一根齒需要一塊錢,社員們認為太貴。可是補一根齒要在火爐里燒三次,別說人工,就是連買煤炭的錢也不夠。實際上公社領導還常常批評社直部門在支農服務方面做得不夠好。記得有一年秋天,石永喜專門安排王應前、王本然、鄒家祥、賈滿良幾個工人在駐新公路與公社南北路的交叉口處支了一盤爐子,專門為農民補釘耙齒,明確規(guī)定補一根釘耙齒只收五角錢。當然,這事公社領導和社員們都滿意。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耕作制度的改革,農業(yè)生產逐步實現了機械化。水屯機械廠也慢慢解散了,有的老工人作古,有的工人改行,有的工人單干,有的回家種地,有的不知去向。不管情況如何變化,那一代鐵工廠人的經歷是難忘的,鐵工廠的業(yè)績是難以磨滅的。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