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練江河
摘要: □ 王太廣每當我路過驛城區水屯鎮石莊村姜橋村民組東邊的練江河大橋時,眼前總是浮現出1977年的冬季,這里人山人海、彩旗飄揚、人歡馬叫、歌聲嘹亮,呈現一派熱火朝天的治河場景。練江河是汝河的支流,又稱練水
□ 王太廣
每當我路過驛城區水屯鎮石莊村姜橋村民組東邊的練江河大橋時,眼前總是浮現出1977年的冬季,這里人山人海、彩旗飄揚、人歡馬叫、歌聲嘹亮,呈現一派熱火朝天的治河場景。
練江河是汝河的支流,又稱練水河,發源于駐馬店西南的老樂山,常年流水,水質優良,清澈見底。經自來水廠引導流入駐馬店鎮區,不經消毒直接供市民和機關引用。從駐馬店南側緩流而下,蜿蜒東流,河中水波粼粼;河岸楊柳依依,水草豐茂,錦鱗游泳;河邊洗衣、濯足、觀魚、垂釣、嬉戲的人絡繹不絕。不僅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也是夏季人們洗浴的天堂。但每年汛期,遇到上游降雨量過大或山洪暴發,練江河水就會陡漲,尤其進入水屯境內后,河水沒橋拍岸,河堤溢水、滲水、決堤的情況時有發生,給兩岸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影響和損失。為了根治練江河的水患,汝南縣于1976年冬季治理了練江河下游(新李莊、田莊大隊至宿鴨湖入口處)。
1977年初冬,根據汝南縣農田水利建設指揮部的安排,由水屯公社負責治理練江河中游(孟莊、石莊、新坡、雷寨、新李莊大隊轄區的河段)。當水屯公社治理練江河動員大會召開后,各大隊、生產隊都按任務和要求分別進行準備和組織。生產隊將人員確定下來后,各自準備各自的工具。婦女們忙著腌咸菜、洗衣服、縫被褥。男勞動力準備鐵絲、鐵鍬、鐵锨、滑輪、打繩、編抬筐、織草苫,有架子車的社員把自家的架子車帶上,因為一輛架子車在河工上可以算一個人的工分。生產隊里需要準備的東西是檁條、毛竹、麥秸、紅薯、粉條、白面、玉米面和蘿卜、白菜等物品。待一切準備停當后,人們就開著手扶拖拉機或趕著馬車前往工地。
民工到達工地后,就會按照分工,分頭去搭庵棚、鋪麥草、打地鋪、壘灶臺。以大隊為單位由各生產隊搭起的庵棚一座連一座,錯落有致,非常壯觀。
治河工地需要營造隆重熱烈的氛圍。除了公社專門豎起的“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愚公移山,改造中國”、“農業學大寨”、“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水屯人民無冬閑,地凍三尺照樣干” 等幾個大牌子外,各大隊也都分別制作了 “寧吃一天苦,不少一車土;寧脫一層皮,不少一車泥”的小標語牌,每隔不遠處插有紅旗和彩旗。高音喇叭里反復播放革命歌曲,革命樣板戲和豫劇《朝陽溝》、《人歡馬叫》等。治河工地上萬人攢動,車來車往,穿梭不息,紅旗飄飄,氣勢磅礴,好不氣派。
治理練江河是當時水屯公社的中心任務,包括社直部門的干部職工也都積極參與。我作為公社機關的通訊員,也成了“練江河治理工程指揮部”的一名工作人員,主要任務是負責辦公室的電話接打,簡報的采編、刻印、發放和廣播稿的撰寫、播出。
指揮部設在姜橋生產隊東側打麥場的一座三間房子里。雖然是土坯墻茅草房,但比民工們搭的工棚暖和得多。
治理練江河的主要任務就是在原有河道的基礎上深挖清淤、加寬取直,便于疏浚河道、拓寬河面、增加流量,起到興利除害作用。挖深就是把河底和河沿阻水地方的泥土挖出,用架子車拉到河堤上。
治河是很累的體力活,公社將治理河段、土方工程量、施工要求、質量標準等下達給各大隊后,各大隊再分配給各生產隊。凡是上河工的都是棒勞動力。為了激勵大家,在挖河過程中各大隊、生產隊是有競爭排名的,經常搞戰地講評會,既發紅旗,也插黑旗。那時候名譽比什么都重要,帶隊的領導天天吹風,公社干部和水利技術人員不停地檢查,哪個大隊、哪個生產隊一天挖了多少方土、有什么典型人和事等都在高音喇叭上反復播放,在簡報上廣泛宣傳。
我在采訪施工情況和與民工的座談中也發現了不少典型人和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挖土過程中,如果沒有好的工具,一是累人;二是影響工程的進度。一些民工手中明晃晃、亮锃锃的鐵鍬從土中挖起一大塊土,足有十幾斤重,猶如利刀切豆腐,著實讓人眼饞。民工反轉身,隨著一個漂亮的弧線,土塊頃刻間被甩到了河坡上或架子車上。我被這優美的動作和激烈的勞動場面所感染,仿佛沉浸在欣賞一個演員的舞蹈作品中。我再回頭看那鐵鍬,上面干凈得不留一點痕跡,反射著太陽的光芒,如同一面鏡子。
常言說得好:“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工地上好的勞動工具就讓個別有心人“瞄”上了,但很快又破“案”了。公安助理員馮萬田帶著兩個武裝民兵押一個民工,到每段工地上示眾,并做警示宣傳。那人雙手倒剪,中間插著一把鐵鍬,如同死刑犯身后背的“亡命牌”。走著吆喝著:“大家聽著,我是偷鐵鍬的賊,我罪該萬死,可別向我學習……”就這,還真能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從此以后再沒有發生過類似事件。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治河是重體力勞動,民工們飯量都比平時大一些。每頓都是玉米面窩窩頭,不限數量,可以隨便吃,不少民工一頓吃兩三個,多的能吃五六個。吃的菜很少,大多是涼拌蘿卜絲、大頭菜或洋蔥、蒜瓣、臭豆腐。早晚都是紅薯稀飯或高粱面稀飯。中午有豆面條或雜燴湯(即白菜、蘿卜、粉條、豆腐等,每星期改善一次生活)。當我向民工了解伙食的情況時,好多民工說:“這比1958年開挖宿鴨湖、1970年治汝河、1973年挖宿鴨湖溢洪道時的伙食強多了,那時候就吃不飽。”民工們哪里知道,為讓他們吃飽飯,負責水利工作的公社黨委副書記王學敏和革委會副主任胡明富多次到地區、縣里找有關領導才多批幾十萬斤專用糧食啊。
吃過晌午飯,中間有個把小時的休息時間,我發現有的民工坐在地上,雙腿彎曲,胳膊盤踞在腿上,頭耷拉下去打瞌睡。參加治河的女社員也不少,姑娘們則嘰嘰喳喳說個沒完:“誰誰前天和對象剛見了面,正兒八經收下了人家的彩禮,快結婚啦!還有誰誰和對象處了一陣子,感覺婆家人太小氣,就退了彩禮,斷絕了這門親事。還有誰誰嫁了個軍官,馬上就要隨軍了……”一些男民工不甘枯燥乏味的生活,輪流講“葷”故事、“暈”笑話。聽到得意處大家笑得前仰后合、“丑態百出”,忘記了疲勞,精神得到了放松。當聽到高音喇叭播放的軍號聲時,都停止了說笑,各自拿起工具向工地走去。
干部帶頭參加勞動、處處起表率作用是治河工程中的一大特色。不僅公社、大隊干部與民工一樣同吃、同住、同勞動,就連地區和縣里的領導只要到工地上也都拿起工具干上一會兒,在勞動中了解民工的思想情況、掌握工程進度,密切干群關系等。有一次,田莊大隊在施工中遇到一個大泥潭,面積較大,人下去后爛泥淹到胸部,人還在往下沉。在場的水利技術員楊道勤用竹篙一試,泥潭有
在治理練江河工程中,民工們天不亮就上工,晚上天黑透了才收工,吃住都在工地上,在冰霜雪地里挖土、挑泥、抬筐、推車、拉車。有的人手腳都凍裂了、肩膀磨破了,硬是沒有一個人退出,而且按質按量提前完成了治河任務。
近兩個月的河工生活,使我飽嘗了“苦”和“累”的滋味,而農民們則是習以為常的。其實這種“苦”和“累”就是群眾中蘊藏的建設社會主義熱情,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的光榮傳統,拼命的革命干勁、高昂的革命斗志和對未來幸福生活的憧憬。
當年那波瀾壯闊、戰天斗地、你追我趕、忘我勞動的治河場景雖然已經被歷史所塵封,但對我來說,常常會啟開那歷史的塵封,去咀嚼那種精神上的營養。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