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謠不傳謠 講文明樹新風 網絡安全
首頁 縣區 泌陽縣

泌陽:走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新路子

2014-06-23 16:29 來源:駐馬店新聞網 責任編輯:wind
發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訂閱《駐馬店手機報》,每天1毛錢,無GPRS流量費。

摘要: 圍繞“水”字做文章 綜合利用強“內功”泌陽:走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新路子侯偉峰 文/圖 市委書記馬正躍在泌陽調研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工作。泌陽縣地處南陽盆地東邊緣的淺山丘陵區,

圍繞“水”字做文章  綜合利用強“內功”

泌陽:走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新路子

侯偉峰 /

 

 

    市委書記馬正躍在泌陽調研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工作。

泌陽縣地處南陽盆地東邊緣的淺山丘陵區,由于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始終沒有改變。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緊緊抓住國家擴大三農投入的機遇,高度重視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因地制宜、多措并舉,積極探索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新模式,走出了一條淺山丘陵區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的新路子。

加強領導,為農業綜合開發提供組織保障

近年來,泌陽縣牢固樹立“抓農業綜合開發就是抓發展、抓穩定、抓民生”的新理念,把農業綜合開發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來抓,成立了以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任常務副組長、分管副縣長任副組長、縣直有關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農業綜合開發領導小組,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出臺了加強農業綜合開發的文件,提出建設標準,納入目標管理,簽訂責任書,建立部門聯動機制,各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形成一級抓一級、一級帶一級、層層抓落實、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和工作機制。

理清思路,確立農業綜合開發方向和重點

泌陽縣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地形地貌,決定了農業生產既受制于澇災,又受制于旱災,旱澇交替。一方面,境內降雨量年際分布不均,地表徑流大,洪峰集中,水土流失嚴重,極易造成洪澇災害;另一方面,由于地勢起伏,水流落差大,過境水不宜攔蓄,現有攔蓄工程,因配套不完善,且年久失修,地表水利用率低,地下水利用難度大,十年九旱。全縣中低產田面積在60%以上,有效灌溉面積占27.5%,旱澇保收田僅占19%,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災能力差。因此,縣委、縣政府把農業綜合開發作為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確立了“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為基礎,以水利建設為核心,以調整種植結構為手段,以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為重點,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依托項目建設,進一步完善治理模式,推進農業綜合開發上規模、上水平、出效益”的現代農業發展思路,以項目建設帶動農業綜合開發,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堅持集中投入、連片開發,以抗旱興利為主,以防洪除澇為輔,趨利避害,有效改善農業基本生產條件。

因地制宜,積極探索農業綜合開發新模式

根據泌陽縣農業綜合開發方向和工作重點,通過現場勘測、精心設計,本著宜井則井、宜塘推塘、宜壩攔壩的原則,制訂出不同建設方案,經專家反復論證,最終確定建設方案,力爭使每個工程建設科學實用,充分發揮效益。

(一)圍繞“水”字做文章,著力開發水源工程。一是建提灌站。在主河道攔截地表徑流,配套渠系工程灌溉,采取多種管理方式,節水、節地、節勞力。二是建攔河壩。在河道或溝道攔蓄地表水,利用機械提水進行灌溉,方便實用、成本較低。特別是連橋壩工程,特點更加突出,水比橋高、橋比壩低、清水漫壩、洪峰過橋,既可蓄水灌溉、削減洪峰,又能方便交通、改善環境。三是修引河渠。在水流落差較大的河道上游建壩,沿河修渠,自流灌溉,省工、省錢、省事,一勞永逸。四是推挖堰塘。在既不能打井,又不能閘壩的低洼地帶推土挖塘,自行引水灌溉或機械提灌。方便生產,調節氣候,既能灌溉,又可養殖。五是打機電井。在適宜井區打井,配套電力和機械,進行提水灌溉。特點是凈水位較深,需配深井泵,適宜配套節水設施,發展節水灌溉。

(二)在綜合利用上下工夫,大力發展田水配套工程。田水配套工程既能調節用水,又可除澇避害。主要采用以下工程建設形式:一是襯砌渠道。充分利用沙石資源豐富的優勢,在項目區地形復雜、地勢起伏較大、土質不易滲漏地區設計建設漿砌石渠,特點是適應性強、使用壽命長,便于維修和管理。二是地埋管道。主要布局在節水灌溉示范區和高效農業示范區。既節約水源,又節約占地、節省勞力。三是渠系建筑物工程。主要有分水閘、泄水閘、過渠涵洞等。四是防洪及除澇橋工程。防洪橋分平板橋、漫水橋和高架漫水橋三種,分別布局在河道、溝道與項目區道路交叉處,防洪標準20年一遇,設計荷載介于農用橋和交通橋之間。平板橋僅橋下過水,漫水橋晴天橋下過水、雨天橋上漫水,高架漫水橋只在行洪時漫水,除澇橋布局在除澇溝上,一般為石拱橋。五是除澇溝。主要布局在生產路兩側和低洼地段。特點是溝道多而短、斷面小、比降大、流速快。

創新機制,加強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管理

為保證高標準、高質量完成項目建設任務,打造農開項目精品工程,狠抓施工質量,創新管理制度,堅持推行“三項制度”,嚴把工程質量關。一是繳納履約保證金制度。工程招標后,各中標企業先繳納中標額20%的履約保證金,再簽訂施工合同。履約保證金設專戶儲存,待所有中標工程全部竣工、經驗收合格后,返還企業。二是推行“四級監管”制度。在工程質量“三級監管”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社會監督,形成四級監管制度,即監理、監督、督察、社會監督。除招標選定的監理公司外,又聘請兩名工程質量監督員,負責監督工程質量,同時組建督察組,經常深入工地對工程質量進行現場督察;各項目村安排一名老黨員或村干部作為義務監督員,進行社會監督。三是推行檢查評比獎罰制度。工程全部竣工后,對照獎懲辦法,由工程管理人員從工程質量、外觀形象、施工工期、建造師堅守崗位等方面,綜合進行量化打分,按得分高低綜合排序,前三名分別獎勵3000元、2000元、1000元和榮譽證書,并在今后全縣農開、扶貧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程招標時作為加分因素;后三名分別給予相應罰款,從履約保證金中扣除。四是明晰產權,狠抓管護。對提灌站、攔河壩、機電井、坑塘、渠系工程和路、林項目,采取承包、租賃、拍賣、集體管理等形式,首先明晰產權,然后進行建設,不打無主井、不閘無主壩、不推無主塘、不栽無主樹,確保項目工程長期發揮效益。

整合資源,形成農業綜合開發合力

縣政府成立由縣發改委、財政、農開、農業、交通、水利、林業、農機等部門主要領導參加的資金整合領導小組,以農業綜合開發為平臺,以項目建設鄉鎮為重點,積極籌措安排涉農資金,集中確保項目建設配套資金足額到位。一是整合項目資金。在不改變資金用途的前提下,將土地治理、產業化發展等涉農項目資金捆綁集中投向農開項目區,發揮資金的集中效益。二是吸引社會資金。積極支持、鼓勵龍頭企業和商業資本投資入股,參與農開項目建設,建成后搞承包經營。三是組織籌資投勞。動員項目區鄉鎮政府組織農民群眾參與農開項目建設,整合社會資源,合力把項目區建成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示范區。2011年,整合村村通工程、農機補貼、良種補貼資金188萬元,設立資金專戶,集中投向項目區。縣財政在經費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每年列支辦公經費20多萬元,用于項目的前期勘察設計工作,為農開項目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通過近幾年的努力,該縣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是改善了農業基礎設施,夯實了農業發展基礎。2007年以來,全縣累計投入資金2.3億元,除險加固大、中、小型水庫17座,地埋輸水管道20公里,新打配套機電井470眼,推挖塘124座,建攔河壩104座,建提灌站10座,開挖疏浚溝渠766公里,襯砌渠道40公里,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積13.7萬畝,新增農田林網防護面積14萬畝,改造中低產田19.4萬畝,新建旱保田10.9萬畝,坡改梯田1.8萬畝,擴大良種種植面積6.5萬畝,修建生產路210公里,其中修水泥路14.4公里。2011年農業綜合開發面積1.7萬畝,項目總投資2199萬元。打配機電井40眼,建攔河壩4座,推土塘10座,建渠系建筑物537座,埋設輸變電線路3公里,開挖溝渠56公里,襯砌渠道24.5公里,修建生產路50公里,其中修水泥路11公里。項目區實現了旱能澆、澇能排、穩產高產、旱澇保收。

二是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增強了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溝道治理與坡面治理相結合,攔截了地表水,消減了洪峰,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變“三跑田”為“三保田”,形成了農業綜合防護體系,營造了局部小氣候,在改善環境、調節氣象的同時,抗災減災作用日漸顯現。全縣農業因災減少損失近8000萬元,同時通過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實用技術,項目區農民的科技意識和科學種田水平明顯得到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在55%以上,農田林網覆蓋率在95%以上,秸稈還田率在55%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了0.25個百分點,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是推動了種植結構調整,全面提升了農業生產水平。把調整產業結構作為農業綜合開發的重要環節,引導群眾在開發中不斷調整種植結構,通過結構調整增加農業綜合效益。僅羊冊鎮項目區當年就建成蔬菜大棚70個,總面積105畝,每畝平均收入2萬元以上,菜農人均純收入增加4000元,種植業結構調整效果顯著。通過集中連片規模開發,3年來,全縣累計建成萬畝以上高標準農開項目區8個,為調整種植結構和規模化生產構筑了平臺,示范帶動了全縣現代化農業發展。

四是促進了農業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激發了農業發展的活力。通過農業綜合開發治理項目的實施,一方面改善了生產條件,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品種結構和品質結構,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增加了農民種地收益。去年,項目區增產糧食304萬公斤、油料34.1萬公斤、棉花2萬公斤、蔬菜890萬公斤,新增種植業總產值679萬元。農民收入增加總額596.2萬元,人均增收491元。同一區域項目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高于非項目區350元。另一方面提高了機械化作業率,把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從事其他產業,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2011年,全縣年勞務收入達36.8億元,農民人均增收327.44元,較上年增長8%3年來,僅項目區新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1930萬公斤,占同期全縣糧食增產總量的7.1%,為泌陽縣糧食連續8年增產豐收作出了重要貢獻。

 

攔河壩。

 

灌溉渠道。

責任編輯:wind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點贊

  • 高興

  • 羨慕

  • 憤怒

  • 震驚

  • 難過

  • 流淚

  • 無奈

  • 槍稿

  • 標題黨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阳县| 邮箱| 阿拉尔市| 元朗区| 吉林市| 和硕县| 乐东| 鄢陵县| 达日县| 二连浩特市| 古交市| 天门市| 蕲春县| 曲靖市| 色达县| 桂林市| 安宁市| 阳信县| 仙桃市| 上高县| 岱山县| 开化县| 侯马市| 聂拉木县| 会理县| 连江县| 昌都县| 长乐市| 乐都县| 岳西县| 革吉县| 肇源县| 德令哈市| 峡江县| 介休市| 柳州市| 温泉县| 泰顺县| 高州市| 邯郸市| 西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