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蔡扁擔戲的前世今生(組圖)
摘要: 新蔡扁擔戲的唯一傳承人孫清香 表演時用的木
![]() |
![]() |
一根扁擔,一位老人,一個瀕臨失傳的特色劇種
本報記者 高留安
通訊員 龔平
劇情緊湊、技法嚴密,敲鑼擊鼓、吹拉彈唱全由一人擔當,能在短則三五分鐘、長則半個小時的演出過程中,將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使觀眾看得目瞪口呆、津津有味、流連忘返。這就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獨具藝術魅力的新蔡扁擔戲。
今年已84歲的孫清香老人,是新蔡扁擔戲的唯一傳承人。據說老人近些年來已很少表演扁擔戲,而與扁擔戲有關的一項技藝塑像成了老人的主業,方圓百余公里的寺廟常找他塑像。老人不帶通信工具,外出少則十天半月,多則三個月、半年,有時家人都找不到他。
日前,記者慕名來到新蔡縣楊莊戶鄉鐘莊村孫莊,在一個農家小院有幸見到了孫清香老人,并領略到了扁擔戲的藝術魅力。得知記者來采訪,老人興致勃勃地打開庫房,搬出舞臺和道具,雖然手腳不再麻利,但還是堅持要給我們表演幾段扁擔戲。老人將鑼鼓準備好,扁擔豎起撐開
一場表演結束,老人鉆出帷幕。“這就是扁擔戲的特色,一個人就能表演,手腳并用,嘴上也不能閑著,有些配音須用口噙蔑子吹出來。”孫清香老人不無遺憾地說,“可惜好久不演出,手腳配合有些生疏了。”
扁擔戲又叫五指木偶戲,被譽為世界三大木偶劇種之一,是我國單人木偶戲中僅存的表演形式。扁擔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年幼時為解病中的母親心煩之亂,把大量歌女招進宮中,都沒有奏效。有一天,他突發奇想,做了十個小木偶套在手指上,配上詼諧幽默的語言和簡短的故事情節,終于博得了母親一笑。因此,有人認為“扁擔戲”是從唐朝的宮廷里興盛起來的,稱之為“宮廷戲”。
據《文獻通考》記載,木偶戲除在宮廷宴會上進行表演外,還在民間用來祭神。觀眾的歡迎和頻繁的演出,促進了木偶戲種類的發展。元代木偶戲仍然盛行,而且演出已經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明代以后,木偶戲失去了它在城市中固定的落腳之地,退位為城鄉市集上走街串巷、聚眾圍觀的雜耍表演。又因戲曲藝術的極大繁榮,木偶戲退縮為食戲曲余唾的小道雜藝。生存條件的惡化,使木偶戲失去了往日的輝煌,逐步由城市向鄉村發展。民間在操辦喪葬的時候,仍然習慣用木偶戲來沖喪。明代以后木偶戲基本以服務紅白喜事祭奠演出為主。
清朝末年,扁擔戲由安徽藝人傳入新蔡,一批以木偶戲技藝謀生的藝人,挑著擔子走村串巷進行表演,很受歡迎。如今,用扁擔一頭挑著舞臺、一頭挑著道具走村串巷表演扁擔戲的老藝人已難尋覓,84歲的孫清香成為安徽、河南一帶唯一健在的扁擔戲藝人。
一根扁擔可以挑起全部家當:樂器、道具、舞臺……演出時小型舞臺也是依靠一根扁擔支撐,所以人們叫它“扁擔戲”。表演扁擔戲,無論配樂還是口技,全靠表演者一個人。扁擔戲集戲曲、墜子書、鼓詞、口技、民間工藝泥塑、彩繪于一體,一人口噙蔑子說唱,五個手指控制各種人物的動作,腳踏鑼鼓,手腳并用,一個人便是一臺戲。孫清香自幼隨父親孫彩蘭學、練、演五指木偶戲,10多歲便登臺演出。為提高演技,他常在野地里獨自練習表演動作,自制蔑子用于模仿戲曲曲調,模仿豫劇唱腔幾乎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其父死后,孫清香獨立演出,他在傳承父輩演技的基礎上,大膽融入自己的創作,創作出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曲目。
上世紀80年代,是扁擔戲的春天。“鑼鼓響、腳底癢。”只要孫清香到村口一聲吆喝,人們就會紛紛跑出來,將戲臺圍得水泄不通。
然而時至今日,曾是阡陌田舍間鄉里鄉親最喜愛、最歡迎的扁擔戲,卻沒能逃過走向沒落的命運。家傳絕活也不再是孫家賴以為生的主業,只有極偶爾的機會,那副“扁擔”才會響起來、唱起來。事實上,隨著電視、電影逐漸在農村普及,大家的業余生活豐富起來,與此同時,大批農村人開始走進城市求學求職,扁擔戲得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正日益發生變化。孫家人靠扁擔戲賺來的錢便大不如前,演出收入根本無法維持生計,就連孫清香著意培養的接班人他的孫子孫國云,也進城打工去了,戲臺上的小木頭人“啞”了,扁擔上也積起了厚厚的灰塵。
2006年,新蔡扁擔戲被列為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孫清香也被評為扁擔戲“杰出傳承人”。
談到民間藝術的傳承,孫清香老人表示,一定會傳承保護好這一民間文化藝術,不讓它在自己手中失傳。同時,他呼吁有關部門能夠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用穩定的工作崗位和較好的待遇吸引更多的民間藝術愛好者,共同傳承保護這一瀕危的民間文化藝術。
(本篇用圖為資料圖片)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河南日報農村版)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