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正道是滄桑
摘要:□張 純 駐馬店市的首善之區是驛城。原先,驛城不叫驛城,叫駐馬店。無論是當年修編駐馬店志書的鄉賢學者們研究考證得出的駐馬店三個字是因為原來此地曾經是一片很大的苧
□張 純
駐馬店市的首善之區是驛城。原先,驛城不叫驛城,叫駐馬店。無論是當年修編駐馬店志書的鄉賢學者們研究考證得出的駐馬店三個字是因為原來此地曾經是一片很大的苧麻地,苧麻與駐馬同音,還是這里曾經是明代成化年間所建的驛站而來(那時候還不叫驛站,叫急遞鋪),抑或是近來駐馬店市作家協會主席劉康健提出的因“馬”星對應斯地才有駐馬店之論等,竊以為都缺乏實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駐馬店有今日之形狀、之規模、之繁榮,是和路分不開的。
這個路不是傳遞羽檄和士子們博取功名在此或駐馬憩息或經由路過的驛路,秦末漢初之東西向的驛路和明清年間南北向的驛路,早已被荒草掩蓋難覓其蹤了(駐馬店日報社記者杜平曾著文述及),而代之驛路的是鐵路。若不是110年前那條由北向南起初叫道清,之后叫京漢,現在叫京廣的鐵路打這里經過,不是那個法國工程師在筑路的設計圖上左顧右盼、思忖再三,最終在駐馬店這里輕輕一點,這個站,這個如今像模像樣、風華正茂的中原名城、天中明珠或許就不是駐馬店了,很可能叫張樓、劉莊、李灣。果真如此,哪里還會有后來專家學者們的振振有詞?
老朽在十年前曾經給市《文史資料》寫過一篇名叫《百年見證》的文章,除了道聽途說外,就是難稱翔實和殘缺不全的史料,介紹了駐馬店是因為有了鐵路才漸漸崛起。當然,沒鐵路沒車站,彈丸之地的駐馬店市區,咋也比不上上蔡的歷史久遠,更比不上汝南的文化厚重,鄰近各縣遂平、西平、確山等,哪個縣的方方面面都要比駐馬店有話可說。
想當年,我的祖父是率領上蔡百十號鄉親的筑路領班。領班是我的叫法,那時候沒這個稱呼,就是個帶頭干活、多少見點兒世面、敢跟生人說話的年長者而已。那時候,修建鐵路的全是“農民工”,是苦力,筑路基的土、石要一筐筐抬,鋪鋼軌、枕木、道岔也全是人力,沒有挖掘機,也沒有翻斗車,更沒有現如今輕巧的機械。100多年前,誰知道會發展成現在這樣啊!
我爺爺沒有來得及看到鐵路正式通車,沒有來得及坐一坐火車,就累死在了工地上。那一年是1904年2月。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