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出土文物密集亮相
摘要: 新華網鄭州11月19日電(記者 桂娟)通體彩繪的北齊時期文官俑、武士俑、侍女俑、動物俑,帶有銘文的戰國青銅禮樂器,精美的鈞瓷青瓷、展示韓國王室奢華生活的鑲金玉
新華網鄭州11月19日電(記者 桂娟)通體彩繪的北齊時期文官俑、武士俑、侍女俑、動物俑,帶有銘文的戰國青銅禮樂器,精美的鈞瓷青瓷、展示韓國王室奢華生活的鑲金玉銅器……近4000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出土文物19日密集亮相安陽博物館。
這一名為《流過往事》的文物保護成果展,是我國首個系統展示南水北調工程建設中省域文物保護成果的大型常設展覽。
“為了讓公眾更直觀地了解河南段豐碩的文物保護成果,我們新增10個密集式展柜,從10萬多件出土文物中精選出近4000件文物精品進行了密集式展出。”河南省文物局局長陳愛蘭說。
展覽按照南水北調工程由南而北的流向,對庫區及干渠沿線南陽、鄭州、安陽等8個地市出土文物集中展出,種類包括骨器、石器、蚌器、角器、青銅器、陶器、瓷器、金銀器、玉器、銅鏡、陶俑、墓志等,年代序列完整,包含了從舊石器時代至清代的各類文物。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穿越了中國古代文明的核心地區,河南是所經線路最長、涉及面積最大的省份,承擔了全線文物保護工程工作量的60%。歷經10年,河南省共考古發掘文物點369處,出土文物10萬余件。鶴壁劉莊遺址、安陽固岸墓地、滎陽關帝廟遺址、新鄭唐戶遺址、新鄭胡莊墓地、滎陽娘娘寨遺址等6個項目分別當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淅川徐家嶺楚墓出土的一件戰國早期青銅小口鼎上鑄有多達49字的清晰銘文,專家通過對銘文上“歲星紀年”的考證,確認該器物鑄造年代為公元前507年,印證了楚國實行歲星紀年的文獻記載。
南陽夏響鋪鄂國貴族墓地出土一批帶有銘文的珍貴青銅器,“鄂侯”“鄂侯夫人”“鄂”等銘文表明,至少有四代鄂侯在此埋葬,這對研究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鄂國地望、鄂國歷史以及鄂、養、郡等古國關系等系列學術問題提供了實物資料。
本展覽免費開放,展期3年。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