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四川投入30億元恢復文化生態
摘要: 原標題:震后四川投入30億元恢復文化生態 “走入市場”探索少數民族文化傳承 新華網成都11月19日專電(記者 楊舟、葉建平)正在攀枝花舉行的四川
原標題:震后四川投入30億元恢復文化生態 “走入市場”探索少數民族文化傳承
新華網成都11月19日專電(記者 楊舟、葉建平)正在攀枝花舉行的四川省第七屆少數民族藝術節上,四川省文化廳副廳長澤波說,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先后投入近30億元啟動建設了178個文化生態災后恢復重建項目。茂縣古羌城、茂縣非遺展示中心、北川民俗博物館等一批具有濃郁羌族民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設施建筑拔地而起。
澤波說,2008年的汶川地震,重創了羌族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震后四川省在羌族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基礎上,開展了大規模的文物和非遺資源普查,采取搶救、收集、記錄、保存等措施;讓人欣慰的是,震后政府培訓的一批批“繡娘”,不僅讓羌繡文化得到了傳承,還成了致富的好門路。
“加強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保護,政府之手不能缺位。”澤波說。
四川是我國第二大藏族聚居區、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和唯一的羌族居住區。近年來,四川省探索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保護,一方面加強文化技藝傳承人的培養,保護好少數民族文物等文化資源,另一方面開展文化巡演等,讓文化產品走向大眾、走入市場,讓少數民族文化基因“代代相傳”。
在本屆藝術節上,羌族文化展演備受關注。
在開發中加強保護,也是傳承少數民族文化的有效路徑。攀枝花市迤沙拉村是古南絲綢之路拉乍古渡的一個驛站,這里不僅有獨具特色、蜚聲中外的里頗民俗文化、建筑文化,還有談經古樂。
迤沙拉談經古樂是彝族的文化瑰寶,一度面臨傳承尷尬,只有10多個傳人。為此,攀枝花市將保護談經古樂納入發展規劃,加快傳承人培養,并打造這一旅游品牌,實現文化傳承與地方經濟發展、群眾致富的良性互動。
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汪代明說,民族藝術的保護與傳承不能停留在博物館、展覽館,也不能僅僅展示在專業舞臺上,它必須植根于生活,孕育在民間,才有活力與生命。“通過惠民演出,讓藝術回歸生活,這才是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據了解,近年來,四川省相繼舉辦了“彝族火把節”“羌族瓦爾俄足節”“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節”等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動,讓越來越多的基層群眾了解和感受到少數民族文化的精髓,進一步“激活”少數民族文化基因。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