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羅馬尼亞“琉璃之都”布澤烏
摘要: 新華網布加勒斯特12月9日專電記者手記:探訪羅馬尼亞“琉璃之都”布澤烏 新華社記者林惠芬 如果不是在近半個世紀前引進“加萊”酸蝕工
新華網布加勒斯特12月9日專電記者手記:探訪羅馬尼亞“琉璃之都”布澤烏
新華社記者林惠芬
如果不是在近半個世紀前引進“加萊”酸蝕工藝,從而成為著名的“套色蝕刻”琉璃之都,位于羅馬尼亞東南部的布澤烏恐怕也會像周邊那些毫無特色的其他城市一樣至今默默無聞。
法國著名琉璃大師埃米爾·加萊19世紀下半葉首創的多層套色酸蝕琉璃工藝被認為是玻璃制作的最高境界,年輕時其作品就在巴黎萬國博覽會上引起轟動,此后一步步邁向藝術玻璃制作巔峰,后人苦苦追隨,無人能及。
“加萊”工藝在加萊工作室關門35年后于1970年被引入羅馬尼亞,當地畫家柳西科·弗拉普丘開始模仿加萊的工藝進行藝術創作。
4年后,名叫“珍珠”的琉璃工廠在布澤烏市拔地而起,專門根據“加萊”等工藝生產琉璃制品,而畢業于美國的著名玻璃工藝師佐爾坦·阿克斯的加盟更使琉璃工廠如虎添翼,產品遠銷世界各國。
當年,“加萊”琉璃藝術品是羅馬尼亞第一家族齊奧塞斯庫家族的最愛,今天則成為這個國家任何一棟別墅內不可或缺的裝飾,同時也是國家領導人出訪或接待來賓時的首選禮品。
盡管“珍珠”琉璃廠2000年在雨后春筍般興起的家庭作坊沖擊下關門歇業,頂級工藝師佐爾坦·阿克斯也被高價聘去鄰國匈牙利再續輝煌,但布澤烏“琉璃之都”的地位一直未被撼動。
不久前,新華社記者走訪了當地最大的一家作坊。女主人格勞爾太太向記者介紹說,“加萊”琉璃工藝品制作工序相當復雜。從吹制熱塑形狀各異的“瓶胎”到套色,再到反復繪制和酸蝕,最后還要砂輪打磨,其間只要一個工序出錯就會前功盡棄。要制作一件成功的“加萊”工藝品,除了設計以外,還需要熟練玻璃工藝師、畫師和玻璃磨刻工的通力配合。
上世紀70年代在“珍珠”廠吃“加萊”飯的格勞爾太太說,“加萊”套色玻璃大多為3至4層,最多可到7層。顏色越多,工藝越復雜,風險也就越高。玻璃制品上的多層立體圖飾是畫師用一種耐腐蝕的特殊涂料先在瓶胎最外面的一層玻璃上繪制設計好的圖案,然后把瓶胎放入強酸中腐蝕,等未被涂料覆蓋的第一層玻璃完全腐蝕后立即取出清洗、修飾,然后在暴露出的第二層玻璃上繼續繪制,接著再酸蝕,再繪制……直至最后一層玻璃。
據介紹,用這種工藝制成的各種花瓶、臺燈等圖案題材豐富、五顏六色,且富有立體感,極具收藏價值。早在19世紀法國工藝師埃米爾·加萊首創這種琉璃制品以來,“加萊”一直是達官貴族爭相收藏的藝術品。
盡管用多層彩色蝕花工藝制作的各種工藝品均以發明者的名字“加萊”命名,細心的人們會看到,在羅馬尼亞“加萊”制品上的“Galle”附近都有一個“tip”字樣,這種制品嚴格說來應該叫“仿加萊”。目前,在歐洲各大藝術博物館和許多名人故居都能看到各個時期的“加萊”真品。
“加萊”制品品種多樣,從裝飾用的花瓶到實用的燈具、煙缸、糖罐、果盤等,尺寸大小不等,色彩造型應有盡有。如果選購“加萊”禮品,你會發現,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
格勞爾太太說,持續多年的經濟危機對布澤烏的“加萊”作坊打擊很大。一方面,高耗能、高污染使生產成本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危機使集團和個人的購買力驟降,產品大量積壓。
她說,昔日上百家的大小作坊,時至今日只剩下屈指可數的幾家。她對羅馬尼亞“琉璃之都”的前途憂慮重重。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