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歷史博物館館藏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展
摘要:經修復的龍紋紡織品文物。(資料)“舊旗新幟——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館藏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展”近日在中國絲綢博物館舉行,18件修復后的紡織品文物首次公
經修復的龍紋紡織品文物。(資料)
“舊旗新幟——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館藏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展”近日在中國絲綢博物館舉行,18件修復后的紡織品文物首次公開亮相。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館長張嵐表示,紡織品文物是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館藏一大重要類別,清末民初服裝和社會團體旗幟尤顯珍貴。清末民初上海書業商團團旗,正中綴有紅色六角形裝飾,每個角內依次飾以“上海書業商團”六字,六角形裝飾正中飾以“書”的繁體倒書。上海書業商團龍旗,其上裝飾有藍色行龍一條,龍首高昂,龍首之上為一輪紅日,濃縮近代上海商業發展的側影。
由于在傳承過程中發生不同程度病害,2012年8月,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委托中國絲綢博物館對這批紡織品文物進行健康評測,實施保護修復。至今,中國絲綢博物館已完成26件紡織品的修復,這次精選18件組成“舊旗新幟”修復成果展。其中,清石青緞地五彩云龍紋朝服袍,是清代典制中最為重要的禮服。這件朝服袍以石青色緞為地,前襟、衣側、下擺及袖口緣以片金,通體施繡;清紅緞地五彩云龍紋對襟褂,前后襟及肩部以盤金繡有蟒八條,白色素緞挽袖,繡有蝴蝶紋樣。
此次展覽還從文物修復的專業角度展現文物保護修復的完整程序。修復技術人員王淑娟說,修復時間最長的展品花了4個月。26件紡織品先要進行體檢,利用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儀檢測污染物元素成分。如一件光緒時期的嫁衣,污染物主要為有機物污漬。三維視頻顯微鏡觀察織物組織結構,這批清末民初紡織品經線密度在120-150根/厘米,緯線密度40根/厘米。生物學顯微鏡觀察纖維縱向與橫截面的不同形狀鑒別種類,一件服飾上的顏色可達10余種,既有槐米、紅花、靛青等天然染料,也有酸性紅、孔雀石綠、甲基藍等合成染料。了解構造后,技術人員有針對性地去污,配比相同材料進行修復。王淑娟說,補衣服講究天衣無縫,修復更注重加固、延長文物壽命,“有些文物必須先浸入絲蛋白溶液,固化脆弱的纖維。”
張嵐說,明年3月中國絲綢博物館展覽結束,展品將從杭州回滬,盡快與上海市民見面。(記者 諸葛漪)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中國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