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將為筷箸習俗“申遺”
摘要: 新華網上海1月3日專電(記者 張建松)筷子對于中國人再熟悉不過,但筷箸文化在現代生活中被忽視已久。為了喚醒人們對筷箸文化的重視,上海筷箸文化促進會計劃在2
新華網上海1月3日專電(記者 張建松)筷子對于中國人再熟悉不過,但筷箸文化在現代生活中被忽視已久。為了喚醒人們對筷箸文化的重視,上海筷箸文化促進會計劃在2015年將筷箸習俗申請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
“筷子是中國人發明的一種獨特的用餐工具,簡單、平凡的筷子蘊含著中國人對生活、文化、禮儀方面的豐富內涵,但筷箸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影響日漸式微,亟待加以研究、保護和弘揚。”上海筷箸文化促進會會長徐華龍說,“與我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對保護筷箸文化十分重視,不僅設立專門機構進行研究,還把每年8月4日設為‘筷子節’,韓國也有人聲稱筷子是他們祖先的發明。中國的筷箸文化已經成為日、韓競相爭奪的一項文化遺產。”
據上海民間民俗藏筷館的館長藍翔介紹,我國有文獻記載的用筷歷史至少有三千多年。三千年來,一日三餐筷不離手,筷子是中國人最基本的生活文化,并形成了一套禮儀和習俗,在民間的婚、喪、喜慶等禮俗都有廣泛運用。
如筷子歷來被視為吉祥之物出現在婚慶禮儀中,成雙成對的筷子意喻快生貴子、快快樂樂、和睦相處等好兆頭。筷子的使用也有許多約定俗成的禁忌,如忌諱使用長短不齊的筷子、用筷子指人、用筷子敲擊碗和盤子、將筷子插在飯頭上、將筷子顛倒使用等。有的筷子不僅是一種餐具,還是一種藝術品,在筷子上題詞、刻詩、繪畫、烙畫、鑲嵌、雕鏤等藝術形式多姿多彩。
筷子的使用還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語言表達、行為方式和宗教禮儀,積淀了豐富的傳統文化精神。在文學作品里,筷子經常成為歌頌的對象。如唐杜甫《秋日阮隱居致韮三十束》詩:“束比青芻色,圓齊玉筯頭。”宋黃庭堅《元明留別》詩:“桄榔筍白映白筯,椰子酒清宜具觴。”在《紅樓夢》、《三國演義》等明清小說里,都有筷子的描述與情節。我國民間流傳著許多筷子謎語,如“姐妹兩人一樣長,廚房進出總成雙;千般苦辣酸甜味,總讓她們第一嘗。”
上海的筷箸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唐代,上海城隍廟一帶生產的筷子名聲遠揚,銷售高檔的象牙筷、烏木筷、銀筷等。開埠以后,我國第一條機械化的筷子生產線就誕生在上海,提供中南海、釣魚臺國賓館的筷子都是上海生產,并且作為國家禮品送給外國友人。在上海民間信仰里,筷子是有神靈的,每年臘月底祭灶、祭祖時,要放置碗筷,在筷籠邊貼符祭“筷子神”。
近幾十年來,上海收藏者對筷箸的興趣如火如荼,形成收藏與研究、專業與業余相結合的一支隊伍。其中,藍翔的藏筷館就收藏了古今中外各具特色的筷子2000多雙,他還在出版了《筷子古今談》、《筷子三千年》、《古今中外筷箸大觀》、《筷箸史》等多種專著,被譽為“中國藏筷第一人”。
上海社會科學院東亞文化研究中心副秘書長蔡豐明研究員認為,目前全世界至少有18億以上的人使用筷子,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的用筷習俗皆由我國傳入。小小的筷子堪稱中華文明的傳承鏈,以獨特的形式傳承著中華民族特色文化,在東亞影響十分廣泛,一些學者甚至將“東亞文化圈”形象地稱為“筷子文化圈”。重新認識筷箸習俗的文化價值,對弘揚我國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都很有意義。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