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河北泊頭六合拳艱難復蘇
摘要: 新華網石家莊1月25日專電(記者 楊帆)“它活下來了,過程卻太艱難……”談起六合拳,54歲的石同鼎有些哽咽。河北泊頭的六合武館里,面對著
新華網石家莊1月25日專電(記者 楊帆)“它活下來了,過程卻太艱難……”談起六合拳,54歲的石同鼎有些哽咽。河北泊頭的六合武館里,面對著近百件兵器,石同鼎來回踱步。
武館里的墻上,1935年河北省武術研究會大會集體成員合影的照片已經泛黃。作為傳統武術中長拳的一種,泊頭六合拳有400余年歷史。祖父石光起是清末六合拳的名家,到石同鼎這一輩,已是第八代。
“從小跟著父親練,當時方圓少有人學武,都忙著生計沒人關注。”石同鼎說,1994年,泊頭六合拳的隊伍在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上表演拿了獎,但之后當地參與的人并不多。
2001年,父親離世,重任落在了石同鼎身上。其后10年時間,傳承卻持續陷入困局:東拼西湊建起武館,生源成了大問題;教授學員套路動作,自己所學卻不夠系統、完整;隨著幾名學員考試升學后離開,門下幾乎無人。
2006年,包含泊頭六合拳在內“滄州武術”被整體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石同鼎成為國家級傳承人。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六合拳有幸走進了泊頭市的中小學校。200多名體育教師、超過6萬名學生在體育課上接觸到了這項古老文化。
“一件兵器就有一個套路,幾百年來滄州武術人走北闖南,身傳口授難免丟了一些套路。”石同鼎說,六合拳進校園只是第一步,要讓更多人參與,重新整理拳譜非常有必要。
家里有個木盒子,里面有一本家傳的六合拳拳譜。20頁內容毛筆繪制,由于年代太久紙張已開始褪色變形,石同鼎知道這異常珍貴,輕易不給旁人看。
2014年下半年開始,石同鼎照著拳譜開始做文字整理,之后按文字做動作并拍照存檔,110幅配圖、64個招式,泊頭的青少年中意外興起了一股學拳的熱潮。
“它活下來了,過程卻太艱難,上個假期有近百個青少年在武館學習,六合拳的傳承正一步一步越走越順。”石同鼎說。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