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說“年”:中華年俗培育價值觀
摘要:新華網北京2月18日電(記者 周瑋)年是什么?為什么說中華年俗承載著中華文化的血脈和精華?年俗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我們怎么過個有意義的春節假期?羊年新春至,來聽傳統
新華網北京2月18日電(記者 周瑋)年是什么?為什么說中華年俗承載著中華文化的血脈和精華?年俗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我們怎么過個有意義的春節假期?羊年新春至,來聽傳統文化學者李漢秋說“年”。
“年”本義是禾谷收成
地球上時序更新的周期大約三百六十多天,我們的祖先很早就觀察推算出來,其記載可以追溯到中國最早的官方文獻《尚書·堯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中華歷史上過年的傳統大約總有三四千年了,而名稱最初卻在演進之中。《爾雅·釋天》:“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可知:周朝就正式將這自然周期稱為“年”了。
“年”,甲骨文是“人”頭上一支“禾”。《說文》“禾”部記“年”為谷物成熟的意思。可知“年”的本義是禾谷收成,當時一年一熟,重視農業的周人就以禾谷成熟收成一次稱為一年。
我們祖先用兼顧太陽與月亮(太陰)的回歸運動的同步計算方式安排年月日,又以加插閏月的方式不斷修正偏差,從而形成農歷。農歷是陰陽合歷,不宜稱為“陰歷”。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頒布了《太初歷》,定夏歷的正月(建寅之月)為歲首正月,正月月首第一天就是新年的第一天。中國歷代的歷法基本相沿,從此,新舊“年”交替的日子便固定下來,成為一年中最大的節日,一直沿用到現在,已經兩千多年了。
年俗中有價值觀
過年是慶享一年成果、規劃新年生活、燃起新的期望之時,主題是辭舊迎新,而年復一年的儀式、載體、活動,積累成“過年”習俗,不斷積累文化內涵,形成年俗文化。其中充盈著對生活的愿望、理想和心理祈求,積淀著民族文化、心理、精神和情感,這就蘊含著中華文化的價值取向、價值觀。
中華年俗文化,擇要而言,物質文化方面基礎的愿景是豐衣足食:穿新衣、備年貨,吃年夜飯要年年有魚(“余”的諧音),正月初一要吃年糕(“高”的諧音),這種“民豐”的基礎是國泰——國家富強。
“天增歲月人增壽,地滿祥和福滿門”,這副春聯表現了精神文化方面的愿景:在天人和諧中祈福迎祥,就是祈求幸福,期望和諧、友善。這又是我們今天提倡的價值觀之一了。還有,貼門神、放炮仗是祈望驅邪免禍保安康,贈壓歲錢是為辟祟驅邪保護兒童成長,吃年夜飯、守歲,盡享天倫之樂,拜年氛圍中人際關系和諧……
過年決不光是過吃喝,而應重在過文化,過精神,過情感。中華年俗是培育民族精神和價值觀、弘揚中華文化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
人倫情義是年俗文化的精髓
西方節日多與宗教有關,中國傳統節日則注重人倫感情。過年回家在一定程度上是從功利境界回到天倫境界。
許多人覺得現在的年味淡了,一部分原因是社會的過分功利化,阻礙人的全面發展、扭曲人的正常感情,削弱人倫情義。在此情況下更有必要經營好中華年,過好年可以成為療治現代社會病的一劑良方。
敦睦情懷、慈愛心腸擴及敦親睦鄰、友朋溫馨、人際和諧——這在中國人的幸福觀中占有重要位置,這就是“福”。西方的“圣誕老人”身份是“天使”,中國賜給壓歲錢的是長輩,不需要化妝成天使。我們的天堂不在彼岸,而在自己營造的天倫之樂、和諧境界。
感情是一切年俗的生命,不投入感情,除夕團圓飯只是吃吃喝喝,壓歲錢只知道錢數,拜年只是乏味的客套,發賀卡只是文字游戲,一切年俗只是古舊枯燥的形式。而一旦注入了真情實意,一切年俗就有了生命的真諦。
忙年需更忙家庭文化建設
“忙年”,不僅要忙家庭的物質建設,還要更注重忙家庭的文化建設。不僅要忙過年的文化環境,還要忙長遠的家庭文化傳承。
中國人注重“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史流芳”,于是創建了一整個系統來鼓勵人“三不朽”:國家有國史,地方有地方志,家庭有家譜,個人有傳記、墓志……,從國家到地方,再到家庭、個人,好人都有機會留名而精神不朽。這是一種很好的激勵機制,激勵人提升生命價值,提高生命的水平。每個人的嘉言懿行都有機會寫進家譜,傳給子孫,形成家風、家史。有條件的家庭,在過年時可以搞“家庭年記”,把家庭成員做的好事,記在一個本上,成為家庭文化的載體,若干代積累下來就成為家史。
年俗也在與時俱進,引進網絡等現代科技,從桃符到春聯,從賀帖到手機短信和網絡詩歌。如春聯,是中華獨特的詩與書法結合的藝術,應當大力發展,近年又擴展到網絡春聯大賽、手機春聯大賽等等,都值得提倡。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