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戲遇“人荒” 老藝術傳承何時回春
摘要: 新華網石家莊3月1日專電(記者 楊帆)河北滄州的武術文化源遠流長,其中肅寧縣武術戲更是“頭牌”之一。今年春節肅寧老藝人們冒著嚴寒在邵莊鄉的田間地頭表
新華網石家莊3月1日專電(記者 楊帆)河北滄州的武術文化源遠流長,其中肅寧縣武術戲更是“頭牌”之一。今年春節肅寧老藝人們冒著嚴寒在邵莊鄉的田間地頭表演了傳統劇目《滿春園》,但明年舞臺會搭在哪里,無人能知。
據了解,武術戲形成于明末清初,比京劇誕生早100多年,是武術演練與戲劇舞臺表演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在戲中,一些沖突情節時會展開武打,真刀真槍,真殺實砍。由于僅在肅寧縣鄉間還有遺存,又名“肅寧武術戲”。
逢年過節肅寧藝人們都會進行武術戲表演,54歲宋立柱今年在演員之列。“今年能演,明年村里有沒有年輕人能接替我,這個角色要怎么傳下去?我不知道。”宋立柱說。
2006年武術戲入選河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雖然每年都有一定資金支持,但老藝人們表示,武術戲的傳承危機并非資金能夠化解。
邵莊鄉寄子莊88歲的老藝人宋瑞蓮,8歲起便研習武術戲。一同學藝的18個師兄弟中,如今只有3人在世。“全肅寧能演出武術戲的只有北白寺和寄子莊兩個村,雖然徒弟有百人,兩個兒子也學武術戲,但傳下去很難。”
宋瑞蓮傷心的是,寄子莊武術戲的文場隊伍中如今已經沒了樂隊,演員上場只能清唱,以前樂隊藝人有的已經離世,健在的都已80多歲,再也敲打不動了。
盡管吸引了肅寧縣及周邊地區10余個村子的200余名武術愛好者參與,但65歲的庫運坦老人說,自己在縣城上學的小孫子現在學不了武術戲。“子孫能否堅持學,這才是決定老藝術能不能活的關鍵。”庫運坦說。
看著年輕時耍過的刀槍,宋瑞蓮說:“不知下次看這么大規模演出是什么時候。”老人表示,不愿意這門古老藝術在這一輩失傳,和自己有一樣心思的肅寧老藝人們,如今已在為武術戲繼續“存活”積極奔走。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