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專家:元宵節曾是中國\"情人節\"\"求子節\"
摘要: 新華網西寧3月4日專電(記者 龐書緯)元宵佳節將至,不少城市的大街小巷掛滿了各色花燈,農村各種社火、秧歌表演熱火朝天。 民俗專家表示,在我國歷史上,元宵節是
新華網西寧3月4日專電(記者 龐書緯)元宵佳節將至,不少城市的大街小巷掛滿了各色花燈,農村各種社火、秧歌表演熱火朝天。
民俗專家表示,在我國歷史上,元宵節是未婚男女一年中為數不多的見面時間,因此有很多“情人節”的特征。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民俗學家蕭放表示,在我國眾多傳統節日中,元宵節稍顯另類,主要娛樂項目都在夜間舉行。這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習俗恰恰相反,平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未婚女性有機會走出家門,也多了與情人邂逅的機會。
新加坡國立大學文理學院中國籍學者賀晏然告訴記者,中國古代留下了大量描寫青年男女在元宵之夜相戀、相思的詩詞,如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文豪歐陽修曾留下“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名句。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寫到元宵夜時,筆觸也變得纖細柔和:“鳳簫聲動,玉壺光轉”的喧鬧過后,“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據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陳連山研究,在古代,元宵節也有“求子”即祈求生育的習俗,原因之一是花燈的“燈”諧音“丁”,即子嗣。而在有些地區,作為食物的元宵也被賦予了“求子”的象征意義,婦女甚至通過觀察煮元宵時的火候來占卜生育。
進入現代社會以來,隨著社會生活方式變遷,元宵節原有的“情人節”“求子節”等特征逐漸淡去,但人們對婚姻幸福、家庭美滿的期待卻沒有改變。
“其實在現代社會,我們比以往更需要、更渴望家庭的溫情,元宵節滿足了千千萬萬家庭追求團圓、追求美滿的心理訴求,這大概正是元宵節長盛不衰、歷久彌新的原因吧。”賀晏然說。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