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國學教育 加強文化認同
摘要: 【名家看兩會】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當前,我們迫切需要加強國民的文化認同與文明修養
【名家看兩會】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當前,我們迫切需要加強國民的文化認同與文明修養。
第一,國民的文化認同是國家安全的文化基礎;第二,國民的文明修養已成為中國現代化成功與否的瓶頸。從前者來看,如果沒有長期以來形成的多民族統一的中華民族文化的自我認同,中國這樣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就有可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現代化的過程中被“化”掉。國民,特別是青少年的文化歸屬感極為重要。現在,還有相當數量的青年人對傳統文化不甚了解。從后者來看,我國國民的文明素養、道德水準尚有較大提升空間。除了體制之外,干部、群眾的文化教養、敬業精神、責任心、工作作風等,成為我國內涵發展的關鍵因素。在以上兩方面,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巨大的調治功效。
(人物素描:郭紅松)
有鑒于此,吁請人大代表與政協委員們高度重視并促進國學教育問題。
首先是蒙童教育與國民教育。其中,九年義務制教育與高中的國學或傳統文化的教育,對一代又一代國民的文化認同、倫理共識及文化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對國民的人格養成、文明修養、人文教化,最為重要。建議把優秀傳統文化課程作為必修課,把最需要中小學生們掌握的中國文化基本的精神內核、做人做事之道,以循序漸進、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方式,滋潤孩子們的心田。
其次是大學的國文與國學教育。建議讓所有科系的大學生上好國文課,成為必修課,并在通識教育中讓大學生多讀一點中國經典。
再次,國民的國學教育還有成人、終身教育系統層面,要進入社區、鄉村、企業、機關、軍營及老齡大學等,覆蓋全社會。
不同層次的國學教育,特別是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需要大量師資,這正是國學學科與國學院系存在的理由。我們要大力培育國學師資與人才,讓他們接受系統的國學基礎知識與技能的訓練。我國現存大量的書籍、文獻、檔案與古今地域人物資料,亟須專業人才做系統整理與研究。
建議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與教育部盡快設置“國學(中國古典學)”學科,滿足學科發展需求,使我們國學專業有戶口(即在學科目錄中有名稱與代碼),名正言順。
(郭齊勇 武漢大學國學院教授兼院長)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光明網-《光明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