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機構生產”看民間藝術機構力量
摘要: 原標題:從“機構生產”看民間藝術機構力量 跨年展覽“機構生產——廣州青年當代藝術生態考察”2月11日在廣東美術館拉開帷幕,原定于3
原標題:從“機構生產”看民間藝術機構力量
跨年展覽“機構生產——廣州青年當代藝術生態考察”2月11日在廣東美術館拉開帷幕,原定于3月8日結束,因觀者眾多和交流講座的增加,延后至3月12日撤展。
盡管這場展覽布滿了藝術家的作品,單元策展人胡震仍然強調:“展覽重點不在藝術家,而在藝術機構”。此次展覽正是從機構出發,展現廣州青年當代藝術,抽樣選擇了學院、小洲村、黃邊站、廣東當代藝術中心等為出發點進行藝術生態考察,展覽分為5個單元,分別是“學院超鏈接”(由胡斌策劃)、“黃邊時間”(由李耀團隊策劃)、“在小洲:你想/你能干點啥?——2015小洲藝術生態抽樣調查報告”(由胡震策劃)、“轉換”(由李冠宇團隊策劃),以及 “游走于虛實之間”(由wx團隊策劃)。
作為一次民間的、新生的藝術力量與國家美術館之間的聯動,展覽總策展人、廣東美術館長羅一平認為,此次展覽的一大目的就是實現對廣州青年藝術家創作實力的摸底調查,并使民間和國家的藝術機構能合力促進本土當代藝術的良性發展。
A現狀一角
“你說我捉襟見肘 我說我難得自由”
廣州青年當代藝術處于怎樣一種狀況?
藝術系統是由藝術家、策展人、美術館館長、畫廊,包括收藏家共同構建的系統(機制),但廣州“缺乏北京、上海或香港那樣關注青年當代藝術作品的收藏機構,在廣州做當代藝術較難得到資金上的扶持”。如黃邊時間單元策展人李耀所說的,進入收藏渠道的通路并不暢通,也意味著本土的青年當代藝術的社會接受度也不如北京上海。李耀介紹,在廣州工作的青年當代藝術家很多都是把當代藝術創作當成兼職,少有全職從業者,因為全職養活不了他們。這些年輕人往往通過一份設計工作,或為高考生授課,或就職于藝術機構,或進行商業性的藝術類工作拿一份薪水謀生,再以閑暇時間進行自己心水的當代藝術實踐。
作為藝術家本人而言,作品商業化的程度和創作變現的壓力相對會大一些。有意思的是,從事當代藝術的青年也樂于在自己的創作中探討創作的價值。如此次展覽展出的80后作者黃河的作品《汗珠》,即通過多種媒介來探討了怎么去計算藝術工作的常規價值和價格等一系列問題。
而在整個藝術系統中,機構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果把系統看作一個循環的話,在西方常見的模式是藝術品生產出來后會通過一級市場、二級市場等,最后進入美術館,而美術館又反過來影響藝術家的創作和市場選擇。而從機構角色角度來看,廣州的一些藝術機構又顯示其獨立性和自由度。以小洲村為例,小洲村作為一個機構是藝術系統當中不可空缺的一環,但是就實際操作層面,即從生產,銷售到再生產,在銷售的藝術循環上而言,小洲村并不是一個完整的機構概念,面是一個獨特而松散的藝術群落。胡震認為,相對于北京的798和宋莊等形成完整鏈條的藝術機構,小洲村的藝術生態稍微復雜,它里面有常住的藝術家群體,但更多的是大學生和來藝考的學生,不僅如此,還有原住民。正因為這是一個很復雜的藝術環境,使得小洲村的藝術生態較為奇特,它和一般的機構不論是從形態上還是從生產方面都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因此,在胡震看來,小洲村的形態更像是一種自我組織的形式,通過營造這樣一種空間,以便藝術家們做更好的更自由的藝術和思想表達。
B正在發生
民間藝術力量與國家美術館合力 推動本土青年當代藝術
此次展覽中,廣東美術館提出觀點:機構作為游離于美術館與民間的中介,其藝術生產的力量有時直接決定了當代藝術的前瞻性。從這次展覽的主題《機構生產》來說,這里所謂生產即是隨著依托于機構的藝術創作、展覽實踐而獲得的知識的產生。此次展覽從機構的視角來研究藝術生態,且聚焦于青年藝術家,因為青年是“生動、未定型的、行進中的力量”,而不少機構的工作之一正是培育這些新興的成長者。
這個展覽從某種程度上體現出廣州青年當代藝術正在進行的新嘗試:讓新生的、民間的藝術力量與國家美術館發生關系,形成合力,共同推動廣州當代藝術的良性發展。
總策展人羅一平介紹,此次展覽的產生是因為他在這兩年參與到民間藝術機構紅專廠與廣東當代藝術中心的某些活動中時,感受到青年藝術家與國家美術館的隔膜。從2013年開始,他們曾經計劃讓廣東美術館的工作人員輪流策劃青年展,也想拿出美術館負一樓的場地扶持青年藝術家,但這個項目一直未能實現,而這一次展覽,算是民間藝術力量與國家美術館發生合力、實現交流的一個美好的起點。
在胡震看來,這樣一個展覽,從中似乎可以看到民間藝術機構產生的力量對策展潮流的制造和整體藝術環境的推動,和美術館在大環境下的順勢而為。
C青年藝術作品
作為公立美術館的廣東美術館,將本土“青年”當代藝術再次置入普遍關注的視野。而這次展覽所定位的“青年”群體,并非以年齡段為界定,而是新生的、實驗性且活躍性的代表的標志。而本土這些有思想、有理想的青年藝術家的作品,亦顯現出活躍的創造力。羊城晚報記者從小洲村青年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中選取了一部分,并邀請胡震講述他對這些作品的理解角度,以饗讀者。
作品1、《生活并不糟糕但也不是那么美好》 作者:康甲
這個作品是一個青年藝術家從藝術學院畢業之后走向社會時發出的感悟。有人認為后面的架子是一個十字架,但是因為某些特殊的原因變成了今天的這個樣子,是不是表示“生活就像是一個沉重的木架,壓得我透不過氣來”。正如蒙娜麗莎的微笑一樣,一件經典的偉大的作品能夠給人更多的解讀空間的同時,豐富了我們對作品的理解,換句話說我們的解讀本身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作品2、《書法》 作者:鄭琪
作為一位功底不錯的創作者,鄭琪這一兩年被認為是處在一種瘋癲的狀態:她放棄了畫畫,做著一個Fill心城的計劃,反思用處和功能到底是什么。藝術家把一些沒有經過藝術訓練但有興趣的人集合在一起,按照自己的方式去進行所謂的藝術創作。從而實現藝術帶來的愉悅感。該作品就是本人的書法練習——每天抄寫古代的經書,從而獲得藝術的愉悅和重新發掘。
作品3、《種茶》 作者:林偉祥
這是一件關于茶葉的藝術品,也是藝術家的生活體驗。由作者把每日喝剩的茶葉晾干,再用膠水粘貼在不同尺寸的畫布上構成。其解說“日復一日,由象成像”中前一個“象”就是物象茶葉,經過日積月累和藝術家的重新的建構變成了今天看到的既有原像含義同時也有藝術氣息的作品。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羊城晚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