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前胡風策劃抗戰木刻展覽
摘要:原標題:77年前胡風策劃抗戰木刻展覽 其中30多幅現再展出抗日戰爭時期木刻展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展 記者彭年 攝《夏伯陽》 記者彭年翻拍《轟炸出云艦》 記者彭年翻拍 77年前
抗日戰爭時期木刻展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展 記者彭年 攝
《夏伯陽》 記者彭年翻拍
《轟炸出云艦》 記者彭年翻拍
77年前,“抗敵木刻”在漢引萬人觀看
老版畫昨日再燃血火記憶
本報訊(記者黃征 通訊員孫夏 艾昕)1938年1月,抗戰開始后第一次全國性的木刻展覽會在武漢展出。77年后,昨日,由湖北省博物館、北京魯迅博物館聯合主辦的“中國戰斗——抗日戰爭時期木刻展”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幕,展出的三百多幅版畫中,有三十多幅曾是那次木刻展覽會的展品。
魯迅博物館副館長黃喬生介紹,上世紀30年代,魯迅倡導發起新興版畫運動,一大批青年藝術家投身版畫創作。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后,武漢成為全國抗戰的中心,版畫藝術家也聚集在此,魯迅的學生胡風在武漢主編《七月》雜志,是扶持、發表抗戰版畫作品的重要刊物。
“在動蕩不安的戰爭環境中,從東北、平津、滬寧等淪陷區逃亡來的木刻家們云集武漢,‘武漢木刻人聯誼會’、‘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等組織也相繼成立,藝術家們以刻刀為武器,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抗戰木刻宣傳活動,武漢一度成為當時中國抗戰木刻運動的中心。”黃喬生說。
1938年1月8日至10日,由胡風策劃的首屆“全國抗敵木刻畫展覽會”在武昌民眾教育館成功舉辦,三百多幅作品出自陳煙橋、力群、江豐、野夫等二十余名年輕木刻家之手。當年《七月》第7期這樣描述展覽盛況:“簽名的觀者已達六千人以上,連同沒有簽名的,大約有一萬人左右。”
黃喬生說,這次在武漢展出的三百多幅作品中,有三十多幅可以確定當年在武漢展出過,其中包括展覽結束后,新華日報選登的《轟炸出云艦》(馬達)、《夏伯陽》(江豐)、《旗手》(李樺)等。
記者看到,這些作品的紙張已發黃,內容有反映當年人民苦難生活的,有再現抗戰壯烈景象的,還有記錄重大戰役的。如馬達創作的《轟炸出云艦》,再現了1937年中國空軍轟炸日軍出云艦的場面,在當時極大地鼓舞了士氣。
除了版畫作品,此次還展出了少量文物,其中一本《七月》雜志第5期是胡風之女張曉風2007年捐給湖北省博物館的。參加開幕式的張曉風說:“父親當年將一些版畫作品刊登在《七月》封面上,這一期選了馬達的《抗敵軍的防御戰》,展現的內容是‘盧溝橋事變’。”
戰火帶“火”了木刻版畫 記者黃征
在炮火紛飛的抗戰時期,新興木刻版畫為什么能迅速發展,并成為宣傳抗戰的強力武器?昨日,魯迅博物館副館長黃喬生對這一特殊的藝術現象進行了解讀。
新興木刻版畫的誕生,正值日本帝國主義加緊對華侵略、中華民族最危難的時刻。1936年,新興木刻運動的導師魯迅逝世。魯迅的學生胡風繼承了他對中國新興版畫事業的支持和推廣,團結、扶助了一大批青年木刻家。新興木刻版畫作為救國圖存、爭取抗戰勝利的武器,發揮了重要的宣傳作用。
黃喬生說,中國傳統的木刻年畫起源于宋代,清代以后逐漸消失。新興木刻版畫是魯迅借鑒德國、蘇聯的版畫藝術,慢慢發展起來的。此次在武漢展出的作品中,有的作者就深受德國著名版畫家珂勒惠支的藝術風格影響,著力刻畫戰爭中的親情。
艱苦的戰爭環境,是新興木刻版畫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黃喬生解釋,當時油畫和傳統國畫曲高和寡;加上戰爭條件艱苦,油畫的畫板、顏料要進口,在戰時獲得它們非常困難,相比之下,木刻就比較簡單,找一塊木板,用刻刀就可以創作。
“藝術家創作出作品,印上幾百幅,在大街上、各戰區四處張貼,有的刊登在雜志上,發行幾千份甚至上萬份,宣傳效果非常好。”黃喬生說。
此次來漢展出的作品,有相當一部分幅面很小。黃喬生表示,這也跟條件艱苦有關系,“藝術家們在戰亂時期不停地行走,有時候刻完作品后,木版就丟失了,能留下來的更加珍貴”。
抗戰時期,版畫藝術家們有組織地開展各種活動。其組織在武漢形成雛形,逐漸發展壯大;后一部分人撤退到重慶,有的到了延安,他們的作品不僅在中國展出,還送往蘇聯、美國展覽。有組織的活動,也是藝術家們取得成就的關鍵因素。
“抗戰版畫堪稱是一部飽含著笑與淚、血與火的‘木刻畫史’,在宣傳抗戰、抨擊黑暗的同時,也相當忠實地記錄了國家和民族曲折的心路歷程。”黃喬生說。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長江日報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