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件銅鏡貫穿銅鏡發展史
摘要:原標題:86件銅鏡貫穿銅鏡發展史 漢·臥蠶紋銅鏡 “河澄皎月——沈陽故宮博物院藏古代銅鏡展”正在沈陽故宮展出,這是沈陽故宮博物院藏歷代
漢·臥蠶紋銅鏡
“河澄皎月——沈陽故宮博物院藏古代銅鏡展”正在沈陽故宮展出,這是沈陽故宮博物院藏歷代銅鏡的首次公開展示,86件銅鏡跨度從春秋戰國直至清代,貫穿整個銅鏡發展史。昨日,記者來到沈陽故宮,采訪了副院長李理,他向記者講述了銅鏡背后故事,還梳理了古銅鏡中蘊含的傳統文化。
由最早的止水照容到鑄鑒盛水,直至銅鏡出現,之后在長達4000多年的時間里,銅鏡一直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銅鏡萌芽于夏代,形成于西周,盛于漢、唐,衰落于宋、元,直到清代,西方玻璃鏡大量傳入中國,乾隆以后被玻璃鏡所取。
李理說,沈陽故宮院藏銅鏡屬于金屬類、考古類兩項文物藏品,收藏總數約為100余面,包括春秋戰國至漢唐,再到宋遼金元,直至明清時期各代的銅鏡制品。這些銅鏡基本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入藏沈陽故宮的,主要來源有三種:一是由北京故宮博物院調撥的清宮御制銅鏡,二是通過考古發掘而入藏的歷代銅鏡,三是“文革”期間市民售賣給回收站后由沈陽故宮公開征集入藏的銅鏡。
此次展出的漢代海獸紋銅鏡、唐代海獸葡萄紋銅鏡、金代圓鈕弦紋銅鏡和五童連錢銅鏡、宋代海獸葡萄紋銅鏡、元代神獸鏡、明代四童子紋六瓣形銅鏡、清代乾隆款五岳真形圓銅鏡等傳世銅鏡,具有時代的連續性,種類齊全。許多銅鏡有明確的銘文、紀年或刻款,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銅鏡背面雕刻的紋飾也包羅萬象,從幾何紋飾到花鳥魚蟲,從神話傳說到百姓生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如宋代銅鏡,很多紋飾以蹴鞠為題材,漢代禽獸紋鏡類的主要特征是鈕座外有四個圓形乳釘,四乳間環繞著螭、禽、鳥、獸、四神等。這與當時社會流行趨勢密不可分。人物故事鏡,流行于隋唐至明代,紋飾內容為神話傳說、歷史軼聞及社會生活等。元代人物故事鏡為圓形或帶柄形,主體紋飾有仙人、童子、鶴、鹿、龜等;有的整個鏡背云水相接,上部新月流云,下部海浪滔滔,鈕兩側海中各漂浮著一個仙人,海中起伏怪獸;有的描繪騎牛外出等。明代人物故事鏡除飾人物山水外,許多飾多寶、雜寶為輔紋,布局形式多在鈕上飾仙閣、畫卷,兩側飾展翅高飛的仙鶴。紋飾有時也反映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如本次展出的明代的福壽雙全款大銅鏡寄托了一般人家望子獲取功名的祈望。
李理介紹,在沈陽故宮院藏銅鏡之中,以清宮御制銅鏡最為完整,也最具文化內涵。清中期,隨著西方玻璃制鏡工藝傳入中國,宮廷內部和貴族之家已開始使用琉璃鏡,傳統銅鏡雖仍有使用,但數量逐漸減少。清朝初期至中期,宮廷中繼續使用傳統銅鏡,現在于一些傳世清宮繪畫上,可以明確看到后妃使用銅鏡的形象。比如,沈陽故宮現藏清宮畫家冷枚所作 《簪花仕女圖》,其中即有后妃著裝照鏡形象。
清乾隆年間,銅鏡鑄造業雖然沒有明代繁榮,卻有許多創新之作,形成獨特的風格。乾隆以后,隨著玻璃鏡使用范圍的擴大,銅鏡逐漸走向沒落。
李理說,由于當時社會生活發生改變,傳統銅鏡受到玻璃制鏡沖擊,銅鏡的實用功能越來越弱,其自身的文化功能卻越來越強,即它的仿古寓意、收藏內質、欣賞功能等,都已深入人心。因此,我們看到清中期宮廷內府所生產或收藏的御用銅鏡,往往附加上許多精美的文化包裝,帶有更多的宮廷文化氣息。如沈陽故宮所藏清宮御制銅鏡,即是乾隆時期由內務府工匠和文臣制作精致的包裝盒,包括將乾隆皇帝的御制詩文制成襯封,雕刻精美的楠木外包裝匣,制作精美的錦緞外盒等等,均反映了當時包括清高宗在內的貴族階層的追求。
那么,普通百姓能買得起銅鏡嗎?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銅鏡產生早期,因為造價較高,只有皇宮貴族才可以使用,漢代也只有上等階層能用得起,普通百姓想擁有并不容易。到宋代,銅鏡開始平民化,并常作為陪嫁品。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遼寧日報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