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非遺”進校園 技藝永傳承
摘要: 中新網界首4月15日電 題:安徽“非遺”進校園技藝永傳承 作者成展鵬趙強 “有個老漢門口坐,看年紀不過七十七,這老漢門口正喝茶~。”還未走進
中新網界首
作者成展鵬趙強
“有個老漢門口坐,看年紀不過七十七,這老漢門口正喝茶~。”還未走進安徽阜陽科技工程學校的教室,就聽見渾厚有力的界首漁鼓。這是“非遺”傳承人苗清臣正在教孩子們說唱漁鼓戲。
苗清臣出生界首市任寨鄉苗湖村,這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界首書會”的所在地,苗清臣的曾重祖父苗本林是書會創始人。1943年,苗清臣出生時,這里集聚了很多曲藝表演的民間藝人,墜子、漁鼓、大鼓、琴書等都是這些藝人擅長的曲藝表演,苗清臣從小耳濡目染,漸漸有了濃厚的興趣。
上個世紀60年代,作為當時界首縣曲藝隊一個小組的成員之一,苗清臣經常活躍鄉間地頭、集市書會,自編自唱一些漁鼓曲目,豐富的舞臺經驗,讓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受到群眾喜愛,從此漸漸有了名氣。
如今,古稀之年的苗清臣仍為界首漁鼓傳承發展不停奔波,致力于宣傳推廣漁鼓藝術,培養新人,傳承技藝。
17歲的程子偉剛學漁鼓不足半年。他說自己從小就酷愛說唱,雖有些靦腆,但唱起漁鼓一點也不怯場。跟著老師苗清臣在學校專門開設的教室里一遍一遍的練習唱腔和擊打樂器。
他對記者說:“看著老師一把年紀還在賣力的教自己漁鼓,我決定一定要把界首漁鼓練好、唱好。”
為把界首漁鼓更好地傳承弘揚,苗清臣從1986年至今,自編教材,自任教員,相繼舉辦近30期界首漁鼓培訓班,成立了界首漁鼓曲藝隊,他的徒弟遍布河南、山東、阜陽、亳州等省市。
在漁鼓教室對面的另外兩間教室里,一個教室有40多名學生埋頭學做剪紙。另外一個教室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京勝在教學生們學習界首彩陶制作工藝。
據記者了解,
該校校長閆鋒介紹,目前學校已經根據這一規定,開設了多門國家及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課程,聘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來校任教,吸引了很多學生來學習。
閆鋒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校園傳承,有利于增進青少年對中國優秀文化遺產的認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千百年來中華各民族生存智慧的結晶和生命精神的積淀,當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接觸這些有些的文化時,會被它們豐富的形式,杰出的成就及意義非凡的內在價值所震動,增強他們的探索和學習欲望,更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所長吳文科曾表示,“非遺”保護的理想初衷即保護人類文化多樣性及重建正確文化價值觀的崇高追求,決定了只有在青年人的心靈里播下非遺保護的良好種子,建構非遺傳承的長效機制,才是保護非遺最為深刻和有效的絕佳辦法。“非遺”進校園,因而既是現實的手段,也是長遠的打算;既是非遺保護即文化傳承的必須,也是教育改革即人才培養的必然。(完)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中國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