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陽縣發現清朝《鄉試文選卷》手抄本
摘要:□晚報記者 李楊 通訊員 陳遠志 文/圖近日,記者在泌陽縣采訪期間,聽說高邑鄉高邑村村民陳傳臚家中有一本其祖上陳棫茂流傳下來的,專為后世族人備考復習用的清朝《
□晚報記者 李楊 通訊員 陳遠志 文/圖
近日,記者在泌陽縣采訪期間,聽說高邑鄉高邑村村民陳傳臚家中有一本其祖上陳棫茂流傳下來的,專為后世族人備考復習用的清朝《鄉試文選卷》手抄本。為了一睹手抄本的真容,記者一行于5月12日前往高邑鄉。
“來我這兒看可以,但不能拿走。”在陳傳臚的家中,當記者提出要看一下他的《鄉試文選卷》手抄本時,陳傳臚首先表明,手抄本概不外借。記者對陳傳臚的話表示贊同,這才終于見到了“傳說中”的《鄉試文選卷》……
手抄本
手抄本內有試卷
也有古詩詞
陳傳臚與手抄本。
當日,天氣晴好。在陳傳臚家的院子里,記者小心翼翼地打開《鄉試文選卷》手抄本。手抄本為線裝宣紙豎排格式,字跡為毛筆楷書字體,并由多人書寫完成。
記者看到,該手抄本收錄了清乾隆、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年間,長達170年的河南、順天、江南、湖北、四川、浙江等地鄉試的優秀舉人試卷第一場的五言八韻詩題部分卷(部分優秀試卷還含有當時主考官的批注)。比如,咸豐元年的河南鄉試卷詩詞卷《露下天高秋氣清》一題,就摘錄了當年河南第二名余夢齡、第四名劉錫齡、第五名杜來錫、第二十五名王伯良(泌陽人)等優秀考生的試卷。
同時,還輯錄了李白、杜甫、韓愈、蘇軾等唐宋名家的著名詩詞,如蘇軾的《后赤壁賦》。該手抄本還摘錄了當時官員按照科考試題書寫的詩詞。比如圍繞光緒五年的河南鄉試五言八韻詩題《雁點青天字一行》,就有河南巡撫葉坤厚和河南布政司提調唐咸仰等官員的詩詞。
翻開手抄本,記者發現,手抄本內字體工整,不僅沒有一個錯別字,而且同一個字的寫法也基本一致。因此,記者懷疑,該《鄉試文選卷》也有可能是石印版。
石印是平版印刷的一種方法。它是根據石材吸墨及油水不相容的原理創制的。石印技術早在19世紀初的歐洲就已經普及,中國已知最早出現的石印品在廣州,是1834年出現的。
由于陳傳臚拒絕外借手抄本,所以該《鄉試文選卷》到底是手抄本的還是石印版的,目前無法認定。
被當成傳家寶傳給后人
記者問到這本《鄉試文選卷》為何會面世時,陳傳臚說,手抄本面世,要歸功于之前的“修族譜”工作。
“前段時間,我們族要修族譜,一個親戚問我,家里有沒有古書,可以參考一下。我就把家里保存多年的兩本古書拿了出來,沒想到被鄰居知道后傳了出去。”陳傳臚說。
“我們家是世代書香之家。我的老老太爺陳棫茂(陳傳臚爺爺的爺爺)是清朝舉人。爺爺弟兄三人和父親陳相榮弟兄兩人都是讀書人。我兄弟三人,大弟陳傳舉是河南科技大學的教授,小弟陳傳多是高邑鄉中心學校的校長。”據陳傳臚介紹,很多年前父親就交待過他,家里的手抄本一定要放好。可由于經歷過兵荒馬亂的年代,家里的古書大多在逃荒時丟失。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陳棫茂是清朝咸豐年間的舉人,系泌陽義門陳十四世,主編道光年間泌陽義門陳族譜,曾參與義和寨的修建,為當時地方名紳士,終生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和文教活動。該手抄本折射出以陳棫茂為代表的泌陽陳氏家族對文化教育的重視。
記者再次翻開這兩本在戰亂年代得以保存的古書,被書中工整的字體吸引了。書中的小楷書法,頗具功力。
隨記者一同前去采訪的高邑鄉鄉干部感嘆,陳傳臚手中的這兩本《鄉試文選卷》,不僅為研究清代鄉試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史料,而且也給人們提供了一部不可多得的清代書法作品。
對陳家后代寄予厚望
“既然現在手抄本在我手里,那我就會好好保存。”陳傳臚說,《鄉試文選卷》一直被當成傳家寶傳下來,這是因為老老太爺陳棫茂對陳氏后代寄予了厚望,希望后代珍視文化,讀書進取,追求功名。
事實上,在重視文化教育的優良家風熏染下,明清時期,泌陽義門陳氏涌現了大批的精英能士,成為義門陳氏后人的楷模。
記者在泌陽縣陳傳臚的堂哥家,見到了陳家剛修的族譜,族譜中記載:“‘泌陽義門陳氏,原湖北麻城義門陳氏之分支也’,始祖為廣道公。廣道公原籍麻城,庠生,游學至泌,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卜居樂業,而后人文蔚起,家族昌盛,為泌邑之大族也。四世之堂公,明成化舉人,仕教諭;安公,誥贈文林郎,仕北直房山縣知縣……”
采訪最后,記者向陳傳臚表達了自己對《鄉試文選卷》的觀點,認為它很有可能并非手抄本,而是石印版。本以為會引起陳傳臚的不悅,沒想到,陳傳臚對此并不以為然。
“無論它是手抄本還是石印版,對我來說并不重要。因為即使它很值錢,我也不會把它賣掉。對我們陳家來說,它既是傳家寶,又是陳家讀書進取的精神的延續。我會把它傳給我的兒子、孫子,讓他們繼承陳家好學的傳統,做一個規規矩矩的讀書人。”陳傳臚說。
相關鏈接
清代科舉考試的基本結構是鄉試、會試與殿試。最外面的這道門就是鄉試,這里是做官的基本資格測試,通過者獲得一張寫著“舉人”的門票,憑票可以進入官員候選人大廳。鄉試取中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鄉試畢竟是地方科考,中試的學子們取得舉人身份,但是候選人總是多于實際的官職,所以在候選人之間還要進行選拔,來確定正式入選的官員,這就是第二道門——會試。通過會試者就能得到一張“貢士”門票,這就相當于一個“干部指標”,所有拿到這張門票的人肯定能安排官職,但每個人做什么官、做多大的官、有沒有培養前途,還需要進行一輪挑選,這就是第三道門——殿試,殿試的第一、二、三名即為狀元、榜眼、探花。
在清朝的整個科舉考試體系中,鄉試是最基礎的一級。作為基礎的鄉試可不僅僅是基礎教育的考試,并不因為層次較低而不受重視,而是受到舉國上下普遍關注的大考,猶如今天的高考。畢竟,絕大多數文官仕途的第一步,就從鄉試中舉開始。不管日后如何出將入相、位極人臣,這第一步總是有著特殊的意義。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