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圈里的“老農民”
摘要:攝影圈里的“老農民”王忠民:我只想記錄傳統的耕作□蘇弼坤 王忠民和鄉親們在一起。“在我們的印象中,農民就是黑黑的皮膚、一臉的褶子、粗糙的雙手,還有
攝影圈里的“老農民”
王忠民:我只想記錄傳統的耕作
□蘇弼坤
王忠民和鄉親們在一起。
“在我們的印象中,農民就是黑黑的皮膚、一臉的褶子、粗糙的雙手,還有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勤耕作……”5月16日,王忠民老師一邊翻看自己拍的照片,一邊講述自己的農民情結。
【生在農村長在農村,自己就是農民】
王忠民說,雖然他現在生活在城市,并且是從駐馬店日報社退休的,但他認為,自己就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村人。“1946年我出生在新蔡縣河塢鄉,打記事兒起一直到1963年應征入伍,因為條件實在有限,別說用照相機,我連膠卷都不知道長啥樣。”王忠民告訴筆者。
王忠民和攝影結緣,還得從1965年他在部隊做通訊員說起。那時候,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兵,但是有一點兒“與眾不同”——熱愛寫作,并且作品多次被刊登在軍報上。后來,他負責全連的通訊任務,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他第一次見到了相機,并且有了一臺屬于自己的工作專用相機。
“那時候,每次從部隊回家,看著家里辛苦種地的人,就想如果能用相機記錄下家人的辛苦多好。”王忠民說,當時他并不知道傳統的農耕方式有一天會成為歷史。
【46年拍攝上萬張照片,記錄農耕文化】
“1969年,我從部隊回到地方,在新蔡縣當教師。雖然當了教師,但通訊工作我一直沒有丟,攝影自然也少不了。”王忠民說,從到地方做教師并“兼職”做通訊員,到真正在報社做記者,對農村的紀實攝影一直是他的追求。
“或許是因為工作原因,那時候我只是在每年農忙的時候,擠點兒時間,帶上干糧,背上相機,去泌陽深山里或回到老家記錄農村的生活。我能感覺到農村在慢慢發生著變化,自己原來看似平常的東西或許有一天會消失。”王忠民說,從那時候開始,他慢慢意識到農村的傳統、農民的“原汁原味”,包括那些傳統農耕方式也許應該被記錄下來,或者說應該被“搶救”下來。
“我們都知道,悠久的華夏歷史就是從農耕開始的,數千年的傳統農耕方式,從封建社會一直持續到新中國成立。那時的農民過的是耕播收打靠人畜,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王忠民說,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農民慢慢地從傳統農業耕作方式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然而,這種歷史久遠、傳統的耕作方式,是那樣讓人留戀,讓人難以忘懷。它似乎已經凝固成歷史,發展成文化,存留在我們的記憶中……
“雖然我每年都去農村,但是從2006年退休后,對農村的紀實攝影才完全占據了我的攝影生活。”王忠民說,46年來,在農村的土地上,他按下了近萬次快門,這些照片記錄下農民的農耕生活,包括一些已經絕跡的農耕現象。
【給農民朋友送照片】
“過去很多農村人一生也沒有照過一次像。在泌陽的一次拍攝中,一位70多歲的老先生說他從來沒見過照片,我感覺心里好像被戳了一下,很心酸。”王忠民說,自己當時就決定,拍好照片后一定要洗出來,送給他們每人一張。
從那以后,王忠民將自己拍的很多照片都送給了農民朋友。
王忠民說,為了拍照片,他去過青藏高原,到過南非大草原。但是,他認為,這些記錄農村生活的照片是最珍貴的。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