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發現:創新為什么“吃力不討好”
摘要:原標題:要搞創新別想太多 創新可能產生自頭腦中最原始的區域。圖片來源:Purple Sherbet 大多數人可能都經歷過某種程度上的文思枯竭,坐下來寫作、畫畫或是作曲,卻
創新可能產生自頭腦中最原始的區域。圖片來源:Purple Sherbet
大多數人可能都經歷過某種程度上的文思枯竭,坐下來寫作、畫畫或是作曲,卻發現難以讓大腦中的創造源泉持續流淌。最令人沮喪的是,人們想得越多、花費的力氣越大,似乎事情就變得越難往下開展。現在,神經學家至少可能發現了一些線索,了解了為什么想要激發創新,卻吃力不討好。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探索了創造性的神經基礎,并且作出了一些令人驚奇的發現。他們5月28日發表于《科學報告》的研究表明,小腦——即大腦中與動作相關聯的典型區域——與創造性活動有關。若事實果真如此,這項研究可能改變人們對于一些思考過程背后的神經機制的了解。
有一種科學觀點認為,大腦皮層是人腦中“讓我們成為人類”的部位,左右腦的大腦皮層在創造性思維和邏輯思維的功能方面有所區分。這推動了一種觀點,即神經過程可以被劃分為“高級”認知功能和“低級”基礎感知、動作功能,并未參加此項研究的英國杜倫大學進化生物學家Robert Barton說,但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卻對這種觀點提出了質疑。
三年半之前,斯坦福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Grace Hawthorne聯系了該校醫學院行為學家Allan Reiss。Hawthorne希望找到一種客觀地測量她的設計課程是否增強了學生創造力的方法,對此很感興趣的Reiss為此開展了一項實驗。
參與研究的人分別和一臺非磁性平板電腦被放入一個功能磁諧振成像機內,研究人員要求他們畫出一系列基于動作的圖畫(例如投票、力竭、敬禮),每30秒畫一幅圖。機器會把圖畫傳給研究人員,設計學院的研究人員會以5分制對其創造性進行打分,而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則分析了 fMRI掃描儀對大腦活動的成像結果。
研究結果讓人出乎意料:對于參試者認為最難的圖畫,大腦前額葉——傳統上認為與思考相關聯——最為活躍;而參試者在畫被認為最具創造性的圖畫時,小腦卻最為活躍。尤其是,參試者對他們的畫作思考得最少時,他們的畫作卻更具創造性。斯坦福大學精神病學家、此項研究第一作者Manish Saggar總結該發現結果時說:“想得越多,畫得就越糟。”
如果斯坦福大學的這項實驗可以再現并再加以精煉,將會促進人們對于認知神經學關于創造性和其他高級形式認知的了解。(紅楓)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中國科學報》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