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和今人的計時方法不同
摘要:原標題:古人和今人的計時方法不同 不會說今天幾月幾號 日期這么說,唐朝人也玩穿越啊 甲:“今天多少日啊?” 乙:“今天臘月三號。” 看
日期這么說,唐朝人也玩穿越啊
甲:“今天多少日啊?”
乙:“今天臘月三號。”
看了以上的對話,你一定以為這倆人是神經病,連人話都不會好好說。但是有一些影視劇,老不讓人家古人好好說話。
我們都知道,古人和今人的計時方法是不同的,稱謂不同,計算也不同。
比如說,古人對白天與晚上的稱謂是不同的。白天說“鐘”,晚上說“更”或“鼓”。那時候城鎮里都設有鐘鼓樓,晨起(辰時,7點)撞鐘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鐘”,傍晚(酉時,19點)鼓報時,所以晚上又說“幾鼓天”。晚上說時間用“更”,是有巡夜人邊巡邏邊打梆子,以點數報時。全夜分五個更,第三更是子時,所以有“三更半夜”的說法。一更又分五點,一點差不多等于現在的24分鐘。其實很多稱謂也流傳了下來,活躍在今人的口頭,但我們往往不知道這么說的原因是什么。
再比如,現在我們一個晝夜是24小時,但在古代,一晝夜是12個時辰。12個時辰也不是用一二三四來計算,而是用“子丑寅卯……”來表示,這叫干支紀日法。
干支紀日法是古代漢族民間使用天干地支記錄日序的方法,是農歷的一部分。干支是天干與地支的合稱,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將干支相配的六十個單位,每個單位代表一天,假如某日為甲子日,那么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順推為乙丑、丙寅、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為癸亥、壬戌、辛酉等。
據說干支紀日法是從商朝開始的。從春秋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止,2600多年來,其順序從未間斷或錯亂過。
中國傳統上使用的是干支紀年和王朝紀年,在幾千年的漫長歲月中,曾出現數百個年號用于紀元。清朝帝王統治瓦解之后,1912 年1月2日,孫中山通電全國,開始使用公歷紀元法,同時使用中華民國紀年。1949年,新中國成立,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歷紀年法。不過,民間歷書上,依然在使用干支紀日法。一些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等,仍然沿用傳統農歷推算。
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歷法的最大成就,這是現今已知世界最長的紀日法。
不過,所謂的幾月幾號這種說法,可跟古人一點關系也沒有。“幾月幾號”和“幾月幾日”一樣,都是公歷日期的表達方法,只不過一個是口語,一個是書面語,就如同“禮拜幾”等同于“星期幾”一樣。
因此,當古裝劇《神探狄仁杰4》中出現“九月三號”這樣問日期的話時,不禁讓人忍俊不禁,今人口語化的表達方式,什么時候被唐代古人給學去了呢,難道晴川不要八阿哥了,穿越去了唐朝?本報記者 王曉娟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山西晚報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