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老人17年打工還債 一諾千金彰顯道義
摘要: 還清債務后,如釋重負的彭萬軍閑暇時修剪一些花草。 彭萬軍夫婦核對還款賬目。 彭萬軍(左)向劉玉芝家屬還錢。 為還欠款,彭萬軍夫婦在街頭擺攤賣菜。 17年前,彭萬軍因生
還清債務后,如釋重負的彭萬軍閑暇時修剪一些花草。
彭萬軍夫婦核對還款賬目。
彭萬軍(左)向劉玉芝家屬還錢。
為還欠款,彭萬軍夫婦在街頭擺攤賣菜。
17年前,彭萬軍因生活所迫買車跑運輸、給愛人治病欠下30多萬元債務。面對巨額欠款,他一籌莫展。為了還債,他漂泊異鄉默默打工,履行自己誠實守信的諾言。一句承諾17年的堅守,17年后,他終于還清了所有的債務。如今,他挺起腰板回到家鄉,在當地過起了普通人的生活。
17年前,他因生活所迫欠下30萬元債務,債臺高筑;17年里,為還欠款他異鄉漂泊打工還債,誠信是金;17年中,債主離世他不忘把欠款歸還債主親屬,一諾千金; 17年后,他還清所有債務回歸生活,彰顯道義。
他說:“我不懂太多高深的道理,但欠債還錢是最起碼的做人準則。”他就是河南省駐馬店市泌陽縣的彭萬軍。
“欠債還錢,是做人的最起碼標準。”
現年64歲的彭萬軍,出生于泌陽縣馬谷田鎮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75年,彭萬軍從部隊退伍,被分配到馬谷田鎮農機站工作,并擔任農機站站長。他工作認真,多次被縣、鎮評為先進個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機站慢慢走向沒落,單位開始發不下來工資。正值壯年的彭萬軍,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都靠他掙錢養活,日子過得很窘迫。沒辦法,他經過思考,決定辭職下海經商。由于他會開車,就向戰友和親戚借了十幾萬元,購買了一輛客車,開始跑客運。彭萬軍和妻子風里來雨里去,起早貪黑在路上奔波,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創造著美好的生活。然而,事情并不如想象那么順利,夫妻倆辛辛苦苦干了兩年,卻收益微薄,再加上一連發生了兩次車禍,更讓他們雪上加霜。這時,戰友和親戚們也開始催要欠款。無奈之下,彭萬軍把心一橫,將客車低價轉賣了,并將3.5萬元的賣車款全部還給了戰友和親戚。
俗話說:“屋漏偏逢連夜雨。”正當彭萬軍感到焦頭爛額之際,妻子鮑桂云因患子宮內膜異位癥和三叉神經痛癥,住進了醫院。為給妻子治病,他先后帶著妻子到深圳和上海的大醫院治療,分別做了兩次大手術……就這樣,他又相繼向戰友們借了20余萬元,累計欠賬30多萬元。
30多萬元,對于富裕的家庭來說不算什么,但對于一貧如洗的彭萬軍來說,就是一個天文數字,巨額的債務像山一樣壓在彭萬軍的心里。為了早日還清債務,他和妻子抱著“不當老賴”的信念,跟隨打工大軍南下廣州,開始了艱難的創業之旅。
創業之旅還未開始,債主們就急了,他們認為:“彭萬軍跑了,不還賬,想賴賬。”一些債主甚至跑到了馬谷田鎮中學,找到他正在上學的女兒彭鑫要賬。女兒這么小,就讓她受到牽連,彭萬軍的心里非常難受。為了打消債主們的思想顧慮,彭萬軍想方設法給債主們捎信,并承諾說:“欠債還錢,是做人的最起碼標準,今生今世,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把賬還清。”為了表現誠意,彭萬軍把自己家里唯一的房子低價賣掉,先還了一部分債務,讓孩子們暫住在原農機站破舊的辦公房里。
“只要能夠掙錢還賬,再苦再累俺也心甘。”
彭萬軍和妻子背井離鄉在外打工,人生地不熟,其艱辛程度可以想象。為了還賬,他們忍辱負重,從小本生意擺攤賣菜、賣小吃開始,還撿拾廢品、破爛,給醫院當護工,在學校當炊事員,跑三輪搞拉運等,所有吃苦受累的活都干。那些日子,他們舍不得吃、舍不得喝,從來都是撿菜販們丟棄的菜葉生活,身上一直是那幾件破衣裳……
雖然很苦很累,夫妻倆誰都沒有埋怨,心中掙錢還債的信念一直支撐著他們。
有一次陰雨天,彭萬軍和妻子為了多做一會兒生意,收攤晚了,結果被大雨淋得渾身濕透,當晚就發起了高燒。由于居無定所,生活無規律,長時間奔波勞作,彭萬軍落了一身病,可他從來都舍不得到醫院治療,只是在藥店買些常用藥維持。在廣州花都菜市場賣小吃時,彭萬軍冠心病犯了,當時他心里難受,趴在地上不能動彈,妻子立即拿出速效救心丸塞到丈夫嘴里,哭喊著:“你可不能死,你死了咱的債咋還?我可咋過……”當彭萬軍蘇醒過來后,看到妻子眼里含著傷心的淚水,他安慰妻子說:“沒事,只要閻王爺不要我命,我是不會死的。”說后,他倆繼續推著三輪車做生意。
在當護工的日子里,彭萬軍總挑重病人護理,這樣能多掙些錢。在護理過程中,他不但要照顧病人大小便,幫病人翻身擦身,還學會了給病人講故事、聊天等。有一個病人在彭萬軍的細心照顧下,病情有了好轉,在聊天時得知彭萬軍曾是個工作人員,為了生活和還債前來做護工,很是感動,就讓親屬多給彭萬軍點錢,以表示感謝。彭萬軍苦笑道:“您的心意俺領了,多余的錢,我一分都不會收。”
多年的勞苦付出,彭萬軍也有遺憾和愧疚。為了還賬,彭萬軍沒有錢供應兒子和女兒上大學,兩個孩子只能一邊打工一邊上學。尤其是女兒彭鑫,在蘇州上了四年大學,為了省路費只回過一次家,過年時一個人在學校啃方便面。每當提起這些事兒,彭萬軍和妻子就直掉眼淚,感到自己不是合格的父母,感覺對兒女虧欠的太多太多。
17年來,彭萬軍和妻子一分一分地攢,一點兒一點兒地從銀行給債主朋友們匯款。他們身上始終揣著一個欠賬本,上面記滿了還賬記錄和欠賬余額。彭萬軍說:“只要能夠掙錢還賬,再苦再累俺也心甘。”
“人死賬不爛,這個債一定得還清。”
得知彭萬軍夫婦多年的辛苦與付出,債主們也被感動了。因為債主都是戰友和親戚,他們見彭萬軍夫妻倆打工掙錢太難,有的就表示:“那錢不要了。”彭萬軍很理解這份難得的親情和友情,越是這樣,他越感到心里不安。他對妻子說:“不管是欠誰的錢,咱一分都不能少,不但要把欠款還了,還要還利息,不能讓人家吃虧。”
前些年,朋友劉群山病故了,有人給彭萬軍說:“原先你已經還了他一部分錢,你的身體也一天不如一天,掙錢越來越難,剩余的錢,干脆就別還了。”面對勸說,彭萬軍卻認準一個理兒:“人死賬不爛,這個債一定得還清。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朋友給予了最大的幫助,自己咋能忘恩負義呢?說啥也得盡快把欠人家的錢想方設法還給人家。”彭萬軍和妻子省吃儉用,從牙縫里擠,以最快的速度把所欠的款項還給了劉群山的親屬。
2014年8月,彭萬軍終于還清了最后一筆欠款,當他把借縣城戰友張國興的余款交給老戰友時禁不住流下熱淚,他感到那時的天格外藍,那天的心情格外輕松。因為,他終于卸下了17年的負擔,堅守了自己對他人也是對自己的承諾。雖然為了這一承諾,他熬白了頭發,熬到了花甲,但也熬了一副直腰板。
“還清了債務,我的心總算安靜了。”
如今,彭萬軍的兒子和女兒都大學畢業參加了工作,他和妻子也葉落歸根,住進了兒女們為他們建造的新房子里,過上了安度晚年的幸福生活。
說起彭萬軍的還債路,妻子鮑桂云流下了辛酸的淚水,然而,彭萬軍卻顯得異常高興,臉上綻放出多年來難得的笑容。彭萬軍如釋重負地說:“17年了,我多次規劃過自己的還賬計劃,現在終于夢圓了,云開霧散了,壓在心里的石頭也卸掉了,終于能睡一個安穩覺了。還清了債務,我的心總算安靜了。”
彭萬軍用誠信筑起了道德高地,也用誠信為人們樹立了榜樣,他的故事受到鄉親們的贊譽,也受到了表彰。然而,面對鄉親的稱贊和表彰,彭萬軍平靜得讓人感動:“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我只是盡了一個普通人做人的本分。”“欠債還錢、天經地義”,這8個字濃縮了他17年漫漫還債路,一個普通的花甲老人用重諾踐行的行動鑄就了誠信,感動了他人。
彭萬軍至今仍保存著還賬的賬本,他小心翼翼地取出視若珍寶的賬本,泛黃的紙張上布滿歲月的痕跡。老人說,他要把還賬的故事講給子孫后代,教育他們堅守誠信、清白做人。
編輯點評
對于社會來說,誠信是規則;而對于彭萬軍來說,誠信是本分。誠信一次容易、誠信一輩子難;堅守一天容易,堅守17年難。17年的還債生涯,將誠信的最高榮譽化成他滿頭的白發,將堅定的信念雋永成臉上歲月的痕跡。而那一本本記錄著欠賬和還款的筆記本,不再是生活的負擔而是記錄人間友情和親情的日記。彭萬軍用自己的一生給我們講授了一個關于“堅守誠信,清白做人”的故事,而那故事所綻放的魅力,也將如玫瑰般熱烈恒久、深入骨髓。
(轉自中國文明網)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