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發掘南漢宋代河岸建筑遺存
摘要:原標題:廣州發掘南漢宋代河岸建筑遺存 有蠔殼水溝(圖)蠔殼水溝細節部分?! V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專家用了7個月時間,勘探發掘位于越秀中路地下400平方米的南漢、宋
蠔殼水溝細節部分。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專家用了7個月時間,勘探發掘位于越秀中路地下400平方米的南漢、宋代河岸建筑遺存,這個發現主要反映南漢和宋代對現東濠涌河道的治理。
文、圖/ 廣州日報記者黃丹彤 通訊員穗文考
昨天,考古學專家易西兵向廣州日報通報了2014年廣州五大考古發現之五——越秀中路南漢宋代河岸建筑遺存。據介紹,發掘范圍工地在越秀中路以東、中山三路以南,地處宋明清廣州城東城墻以外。專家指出,此次發現的樁板構成的護坡遺存及蠔殼石板或石條構成的散水遺跡,是廣州城墻外側重要的附屬設施,對研究廣州古城發展及歷史地理環境變遷具有重要意義。
專家推論,護坡是南漢至宋代廣州城東城外的水岸設施,發掘過程發現如此大規模的護坡遺存,表明當時的河道十分寬廣。
據介紹,本次勘探發掘是為了配合廣州市深層隧道排水系統東濠涌試驗段工程建設而進行,在所發掘地塊清理了南漢至宋代大型樁板結構的護坡遺存,以及宋代用蠔殼與石板壘砌的散水遺跡。從發現的木構河堤看,河涌原來規模很大,應當是廣州城東的一條南北向大河。史書記載,宋代廣州城河網密布,開鑿六脈渠,以疏導白云山、越秀山下來的水流,同時排除城內水患。此次發現的河道應當是宋代廣州城將北面來的水流分出一支流經城東向南注入珠江。
專家判斷:大規模護坡遺存表明當時河道十分寬廣
發掘結果表明,廣州南漢~宋代樁板護坡遺存分布在工地北部。出露于地表以下3米、揭出長6米、保存深1.5米。護坡由直徑0.4~0.5米,長6.7米的圓木與長2.7米、寬0.5米、厚0.08米的木板構成。樁板以北,為樁板側立時由他處搬來的紅黏土和紅砂巖填筑形成的陸地,填土中并放等距離橫木,部分橫木與立樁存有卯合關系,明顯為穩固樁板而鋪設。樁板以南,則是水域環境下沉積的灰黑色淤泥。
專家由此判斷,護坡是南漢至宋代廣州城東城外的水岸設施,如此大規模的護坡遺存,表明當時的河道十分寬廣。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廣州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