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到
摘要:劉紹義在我的老家,自古就有端午節插艾蒿、掛菖蒲、飲雄黃酒的習慣。也許是因為雄黃有毒的原因,現在飲雄黃酒的習俗已不多見了,但插艾蒿、掛菖蒲的習俗依然十分盛行。到了
劉紹義
在我的老家,自古就有端午節插艾蒿、掛菖蒲、飲雄黃酒的習慣。也許是因為雄黃有毒的原因,現在飲雄黃酒的習俗已不多見了,但插艾蒿、掛菖蒲的習俗依然十分盛行。
到了城里才知道艾蒿、菖蒲還需要買,在我家后園的一大片空地上,端午節前后,艾蒿能長一人多高。每到這個時候,母親都會割下一大捆,給左鄰右舍送去,根本不要花錢買。更不用說菖蒲了,我家西邊就是一條河,河里長滿菖蒲,一到夏天,孩子們就在岸邊提蒲棒,嫩的吃,老的拿著玩,薅幾根菖蒲,根本不在話下。
我家的大門和堂屋門上,逢端午節這幾天,母親都要插上艾蒿、掛上菖蒲,說是避邪的。長大后書看得多了,才知道所謂的避邪,只不過是鄉下人的一種迷信,可剝去這層迷信色彩,它還是很有科學道理的。因為端午節一過,盛夏就要來臨,蚊蠅滋生、疾病流行,所以此時注意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十分重要,而艾蒿和菖蒲等一些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對驅除穢氣、凈化空氣非常有益。
我國早在《孟子》一書中,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了;李時珍《本草綱目》中,也有“艾蒿逐冷、除濕,老人丹田氣弱、胸腹怕冷者,以熟艾入布其腹臍,妙不可言”的記載。現代臨床實踐證明,艾蒿治療風濕病依然十分有效。艾蒿中的水芹烯和側柏醇,對人形結核菌、傷寒桿菌、金黃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以及腺病毒、流感病毒等均有一定的殺滅和抑制作用。菖蒲是古醫方根治噤口痢的特效藥,直到今天,人們仍然用它治療痢疾。
雄黃又叫雞冠石,是一種礦物質。《神農本草經》上說:“雄黃味苦平寒,主寒熱、鼠瘺、惡創、疽痔、死肌、殺精物、惡鬼、邪氣、百蟲毒、勝五兵。鑠食之,輕身、神仙。”人們端午飲雄黃酒,就是為了除惡。至今,我們那里還有“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的俗語。因為雄黃有毒,如今飲雄黃酒的已經沒有了,但屋里院中灑雄黃水,以及在孩子們的鼻子、耳朵、額頭抹雄黃的習俗還在,這也反映了與時俱進的家鄉人對害蟲的痛恨和對疾病防治的認真。
雄黃酒沒有了,人們就泡艾蒿酒、泡菖蒲酒。最近看《金瓶梅》,我發現吳月娘身孕五個月,因跌了一跤胎死腹中時,就是用艾酒服藥下的胎。中醫學也認為艾蒿能和營血、暖子宮、祛寒濕,主治婦女月經不調、痛經、胎漏下血、帶下等病癥。鄉下人不懂這些,但他們知道用曬干的艾蒿熏蚊蠅,衛生又環保,毒副作用小。
我喝過三爺泡的菖蒲酒,清澀冷冽,滿口余香,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歐陽修的《端午帖子詞》:“共存菖蒲酒,君王壽萬春。”當然,我最喜歡的還是把菖蒲插入有水的瓶中,放在室內觀賞,這也許是受蘇東坡老先生的影響,“濯去泥土,漬以清水,置盆中可數年不枯。雖不甚茂,而節葉堅瘦,根須連絡,蒼然于幾案間,久而益可喜也”。
當然,插艾蒿、掛菖蒲,不單單是在我們鄉下流行,在城里依然很盛行。就是《紅樓夢》中的賈府里,也是“蒲艾簪門,虎符系臂”的。今年的端午節,我一定回老家帶一把艾蒿,移幾棵菖蒲回來,把艾蒿掛在門上,把菖蒲置于室內,讓端午節熏香鄰里,讓端午節染綠童年。
責任編輯:wtt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